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所谓地方文献书目,即指以地域为记载中心,将关于该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情、名胜古迹、人物故事、山川物异以及疆域分界等内容的著作收录到一起而编成的目录。
地方文献书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集中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其工农业生产与科学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状况,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国编辑地方文献书目的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它发端于北齐、北周之间,发展于两宋,壮大于明清,繁荣于建国后,其间许多学者如宋孝王、高似孙、祁承邺、曹学佺等都为它的产生、发展及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地方文献书目在它的产生与发展时期,还一直没能形成独立的著作,大多仅依附于地方文献的某一篇目之中。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激增,它的重要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正因为如此,全面系统地总结一下地方文献书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史及历代学者所作的努力,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宋孝王与地方文献书目的产生
我国地方文献书目大约产生于北齐末及北周初,也就是公元五七七年左右。北齐宋孝王撰《关东风俗传》,被认为是我国地方文献书目的发端之作。
宋孝王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宋世良“强学,好属文,撰《字略》五篇,《宋氏别录》十卷”①。孝王受父影响,自幼涉猎广泛。《北齐书·卷四十六》记载:“(孝王)好辑缀文藻,形貌短陋而好臧否人物,时论甚疾之。……撰《别录》②二十卷。会平齐,改为《关东风俗传》”。《北史》说:“(孝王)撰《朝士别录》二十卷,会周武灭齐,改为《关东风俗传》”。此书专记邺下(今洛阳)一带杂事,已佚。
其中《坟籍志》一篇,则专录邺下一地之著作,仅列书名,而无内容。唐刘知几于《史通·书志篇》中说:”近者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上。仇校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是其佐证。《关东风俗传》体例近于传记与地方志之间。专记一地人士的著作,即是从《关东风俗传》始。在目录学史上,它及其作者宋孝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高似孙与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
地方文献书目历经隋、唐、五代十国,发展极为缓慢。南宋时期,地方志大量出现,才为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南宋嘉泰元年(1201),湖州人施宿撰《公稽志》,此书共分一百十七目,仅有一目专记该地诗文,但无书名,嘉定七年(1214),余姚人高似孙撰《剡录》一书,地方文献书目的发展,方向前跨进了一步。
似孙字续古,号疎寮,淳熙十一年( 1184)进士。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怪诞为奇。”周密《癸辛杂识》论其《剡录》时云:“此书乃其所作嵊县志也。嵊为汉剡地,故名剡录”。似孙于目录学上的贡献不能抹杀,正如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所评论的:“高似孙编纂的《剡录》等等,是当时人所编写的地方志当中比较出名的几种”。
《剡录》分为十卷,其中卷五既有书又有文,共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谢灵运等十四人著作及阮裕、王羲之、谢玄三氏家谱的名目凡四十二部,又移抄谢安、戴逵、孔德璋、沈约、裴通、白居易、李绅、舒元兴等八人有关剡地的单篇文章。这种有文有目、专录有关一地著作的方法,标志着我国地方文献书目体例已经完善,只是还没有从地方文献中独立出来。高似孙开创了我国地方志著录文献的风气。
(三)祁承邺、曹学佺与地方文献书目的壮大
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文化事业继续向前发展,无论是从文献的数量,还是质量来说,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以祁承邺的《两浙著作考》、曹学佺的《蜀中著作记》为代表,地方文献书目也第一次以独立的书出现于人们的面前。
承邺字尔光,浙江山阴人,万历进士,历任江西右参政。他一生嗜好藏书,所藏均校勘精核,为大藏书家之一。大约在万历中,承邱编成《两浙著作考》,共四十六卷,所列书目均为历代关于浙东、浙西(今浙江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