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等各个领域的重大进展都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
地方文献正是这些信息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特色馆藏之一,在社会化信息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文献需要积累和开发,研究和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永恒的课题。
本文结合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情况,就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积累、开发利用和社会化合作与服务等方面谈一些认识,与大家一起探讨。
1 设立机构、制定规划、确定范围、形成体系、突出重点、主动收集,做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地方文献涉及面大,范围广,内容丰富,数量繁多,收集工作是系统工程,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为避免包罗万象、杂乱无章或零敲碎打、做到哪里算哪里的无序状态,必须有规范化的做法加以保证。
1. l设立地方文献工作机构
成立地方文献部或地方文献组,首先从人员上给予保证,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本馆专门从事该项工作起步较晚,地方文献组成立于80年代,隶属于古籍部。
1.2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形成体系,体现特色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地方特色,制定地方文献收藏规划、确定收藏范围,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这项工作对于整个地方文献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我馆确定的地方文献收藏的地域范围,是以现在的杭州行政区划为原则,以大杭州的概念,即包括杭州一市七县,以市区为主。文献范围,针对学术上的两种见解,一是认为地方文献应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地方性的各种载体的文献,另一种观点是,地方文献应是仅在内容上具有地方性的文献,内容不反映的不收。如地方出版物,范围内的出版社,其出版物内容涉及本地的、反映本地地方内容的文献则收,反之则不收。我们的看法是,不能一刀切、绝对化,而是要区别对待,对于重点出版社,则收全,而对于未列入重点的出版社或单位的出版物只收内容反映杭州的出版物,其他则不收。因为报刊等文献有一个连续性的问题,著名人士的著述有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重点对象以收全为宜。 另外,对于载体的范围,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应只收古今公开及内部出版的图书、报刊。而金石碑拓、书画是文物性文献,应划给博物馆收藏。我们认为,金石碑拓、书画是重要的地方文献,特别是金石碑拓,其内容不仅包括了战争、宗教、礼仪、祭祀、世系传记,而且还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医药、筑路题名、商业等内容,可以说是一部石头的志书,对于这么重要的地方文献,只因其具有文物性而不能收,那么从逻辑上说,那些具备文物性的古籍线装书也不能收了?这种说法显然不妥。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多形式的载体出现,如电子出版物等。因此,我们认为,凡是具有地方性、具有收藏和使用价值的文献,不论古今中外、著者、文种和载体,以及出版、印刷在何地,应一概收藏。
体系的形成对于地方文献建设至关重要,应结合本地的特点,从一开始就应明确,保证有关文献的逐步积累,慢慢形成一定的规模。
1.3确定收藏重点,体现文献质量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一般规律。地方文献收藏工作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刚起步时,就将收集工作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要顾此失彼,无法保证质量。因此,我们除了古籍地方文献必收外,又确定了知名人士(主要是他们的著作)、学术团体和社会团体(以杭州市区为主)等一些重点。对于人物的认定,不按旧方志中仅仅以籍贯为标准的方法,而以三条标准来取舍:一是杭籍知名人士;二是客籍,但对杭州有突出贡献者;三是历史上曾在杭有过经历,在学术等领域有重大影响者。收藏重点确定后,就可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征集工作。以知名人士专著和著作目录的征集为例,近几年,我们先后赴上海、北京进行专访,获得了近20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杭州籍学者的文献资料,如科学家钱学森、文学家夏衍、文学翻译家冯亦代、文史专家许宝骙、漫画家华君武等,华君武先生不仅将自己仅藏的漫画集孤本赠与我馆,还专门写了一封信,信中对漫画的观点问题作了论述。这些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