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所谓新修方志,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编修的方志。新修方志的种类以行政区域划分有总志、通志、地区志、市志、县志等综合志;以内容划分有专志,细分为自然、山川、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书目以及体育志、公路志、气象志、林业志等行业志。我们论述的以综合志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新修方志自建国初至1960年共完成250余种,至1998年修成3000多种,编成6000余种,接近于中国现存旧志的总和(《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有旧方志7413种),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1 我省新修方志的发展脉络及阶段划分
山东为文献之邦,圣人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有着两千多年修志的历史;仅历代纂修的旧方志就达925种之多,据我馆所编《山东地方志联合目录》及王建宗,刘喜信编辑的《山东地方志书目》等目录的统计,现存世者达647种,860个版本,占全国现存旧志的8%。
辉煌的历史昭示着更加辉煌的今天和未来。新修方志首先发端于我省,为全国新修方志做出了榜样,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至1981年以后我省掀起了规模宏大,声势空前的修志高潮,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同全国一样,我省新修方志的总体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修,各级地方史志编委组织实施。其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二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自195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省新修方志的初创阶段。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期间,山东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祝晨在全国首先提出“早早动手编修地方志”的建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再指示要加紧地方志的修编工作。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56年《冠县县志》完成初稿,为建国以来我省第一部新编县志稿。次年2月,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余修,副主任委员王祝晨,王献唐等,负责指导全省新修方志资料的征集、积累、研究以及编修工作。全省各地纷纷组织班子,行动起来,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省地、市、县相继成立修志委员会87个,共有49个市、县志修成初稿,如:历城、章丘、胶南、膝县、平原、乐陵、寿张等。这个阶段的志稿反映了新中国各条战线欣欣向荣面貌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过份强调了阶级斗争,资料比较单薄,修志队伍缺乏培训,编纂的比较粗糙,大部分只是油印稿、初稿,未能公开发行,但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新修方志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自1966年至1980年为停滞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政治上的影响,各地史志办公室陆续撤销,修志工作基本停滞。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阶段的后期,有一部分志书编委会逐渐恢复,一些新修方志先后纂成,如1980年《庆云县志》、《威海志》、《东平县志》、《阳谷县文史志》,修志工作逐渐复苏,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成绩不大。 第三阶段自1981年至今,是我省新修方志的兴盛阶段。1981年7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为新修方志做了理论上的准备。10月山东省政府公布成立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全省各地、市、县都普遍建立了史志办。11月山东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开始了新一届的新志编修工作,标志着我省新修方志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阶段。政府领导及编委会对修志工作十分重视,自1985年至1996年共发文119件,涉及到修志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修纂人员的素质,深化了理论研究,使这一段阶修志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如:1993年9月全国新修志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省29部方志获一、二、三等奖。 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印刷质量检测结果,我省22部志书和年鉴获奖,皆列全国前茅。从总体上看,有人把这个阶段划分为三个过程:一是组织发动,建立队伍,搜集资料;二是拟订篇目,筛选资料,撰写长编,补充资料;三是试写初稿,总纂定稿,订正资料。据统计至今共出版省志71部(计划出版91部),市地志9部、部分出版的之部,县区志115部(计划出版12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