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盛世修志这一文化传统重新释放。因此,出现了兴修志书谱牒的热潮,大量方志、行业志、家族谱等地方文献相继问世,这种热潮一直延续至今。以我馆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馆已收藏新编的方志、行业志近100种,征集民间家族谱30余种。
3.为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宣传文明城市形象,各级政府加大对地方文史、党史的研究,大量反映地方历史,党史的资料文献出现。以我市为例: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出版了《柳州文史资料》共有13辑,全市四个城区及两县郊区全都出版了文史资料共60余辑。市委党史研究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编辑出版了党史文献近30余种,出版乡士文化教材系列10余种。
4.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创品牌效益,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各种宣传企业的画册及小册子、行业小报、产品介绍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书刊大量出现,形成了一个新的地方文献源种。
5.改革开放以后,各种社团组织包括各行业的学会、协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他们所进行的学术交流和发表的学术成果、办的会刊,都是地方文献的重要源泉。民间文化、乡土文化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释放,反映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人口变迁、地方特色经济、地方饮食文化的地方广场重放异彩。各学科专家、学者、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从事科学理论研究,著书立传成果喜人。民间诗社以及自编自演的乡村文艺队、文学社、民间山歌手编印大批的诗集、山歌集等民间文学册子、手抄本、油印本在民间流传,形成了地方文献的又一大源流。
(三)现代化技术应用对地方文献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的科研成果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图书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至使地方文献无论是从载体类型还是传播途径均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传统的纸本文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文献类型发生了质的变化。
1.缩微复制技术的运用。解决传统印刷的纸本文献保存的难题,加上历次运动的影响及馆舍场地、传统传递方式的限制,抢救历史文献迫在眉睫,为此,七十年代末,文化部组织了一个以国家图书馆为首的全国文献缩微中心,对全国各类型的图书情报单位收藏的民国时期的报刊进行缩微复制成胶卷,大大地扩大了地方文献源获取的地域范围。
2.声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大量非印刷型文献载体,此类文献资料涵盖大量的地方文献,不仅丰富了文献载体形式,而且传播途径也从静态扩展到动态,极大的拓宽了地方文献源种。
3.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知识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