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研究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毕业论

2015-05-30 01:41
导读:计算机论文论文,研究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毕业论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由地方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关联网络。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圈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企业研发能力弱、要素发育不平衡、创新氛围不浓及地域组织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现有问题并提出发展构想。
  1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特点
  1.1区域综合科技实力较强但企业研发能力弱
  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圈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武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我国19个副省级城市的前列,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著名智力密集区之一。
  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区域创新资本的构成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别拥有科学家、工程师19581人和科研仪器设备原值5908万元,仅占27.6%和3.O%;在区域创新基地的设置上,仅拥有重点实验室1个和工程技术中心11个,各占1.1%和22.2%。
  1.2区域创新主体分工格局显现但要素发育不平衡
  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龙头骨干企业实力不强,2004年产值超过5O亿元的超大型企业仅5家(武钢、武石化、神龙、武烟和新冶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2004年完成GDP303.3亿元,约占全社会GDP的8.O%;民营科技企业生长缓慢、布局分散,2004年共有企业1368家,周围8市仅占18.3%。此外,在跨国公司的引进方面也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科技中介组织功能不强。技术贸易机构遭遇生存窘境,20o4年机构数量比上年有明显减少;技术市场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04年经营各类技术项目1176个,合同金额79260万元,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8.4%和27.7%。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3区域创新设施有所改善但创新氛围有待形成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水平较高。总体而言,武汉城市圈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配置已达到较高水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特色产业大都设置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具有国内领先的光电子和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且武汉市是我国8大信息传输与转换中心之一。
  观念创新和文化创新亟待增强。武汉城市圈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催生了区域发展的“等、靠、要”思想;企业的科技创新仍主要停留在技术引进的层面上,不重视合作的学习收益和创新收益等。
  1.4区域创新空间具互补性但地域组织尚需加强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综合科技实力和地方产业基础自武汉市向周边地区呈等级序列分布;各类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高地(高新区等)和创新中心(城镇等)组成的创新空间体系初具形态。武汉城市圈具有进行产业的空间分工和创新的空间扩散的天然基础¨J。 论文下载

  创新空间秩序有待规范。武汉城市圈创新主体问的合作意识淡薄,圈内甚至是产业集群(集聚区)内部的企业大多注重和外部的技术经济联系,相互问的空间关联比较松散、互动程度低;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落后,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地域延伸不畅,通过对接形成的有效分工不够。
  2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水平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地方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关联网络。
  2.1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状况
武汉城市圈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企业问具有一定的技术贸易联系,但组织化程度低,各创新主体研发活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主体研发活动。2003年,武汉城市圈高校共开展研发课题9658项,获支持经费总计123188.3万元;其中,具有R&D课题数的约20.0%,R&D经费额的约50.0%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年度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额为277077.0万元。其中,内部支出高达260619万元,占94.6%;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支出仅为5015万元,占1.8%。区域技术交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城市圈现有技术贸易机构1512个,技术贸易从业人员53499人;国有经济仍然是该领域的骨干力量,约占总机构数的20.0%和总人员数的33.4%。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武汉城市圈现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4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6家;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且有3家通过国际IS09000系列认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4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布局不均衡。
  2.2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态特征
  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发展一般有四种形式:内力推动的传统产业集群、外力推动的现代产业集群、政府政策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大型骨干企业主导的混合产业集群。目前,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聚以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外力推动的“混合”产业集群是其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j。
  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发展规模。武汉城市圈现有市级以上(含市级)各类工业开发区63个(包括高新区7个),据此形成了性质、产业和层次各异的产业集群(集聚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圈内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多处于起步阶段,集聚区内的产业联系和企业关系也较为松散。
  区域产业集群(集聚区)的空间结构。武汉城市圈的产业集群(集聚区)主要呈西北一东南向带状分布,在以武汉市高速外环为中心、西北沿京广线、东南沿沪蓉线(长江水道)的两侧,集中了圈内产业集群(聚集区)的70%(44个);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武汉经济区的汽车工业等现代制造业业已形成向周边地区的辐射。这种格局基本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
 3区域创新网络发展构想
  3.1建立网络关联形式

上一篇:室内装修污染的研究与对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