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南昌瓷板肖像画,大家都知道产生于20世纪初期,但是为什么产生于这个时代,而不是更早,或是更晚一些呢?却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作者长期关注这个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现根据所掌握的材料,认识到南昌瓷板肖像画的出现,既有瓷画内在发展规律的因素,又有受外来技艺刺激的因素,两种因素结合导致的结果。因此,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本文试着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受浅绛彩的影响
浅绛彩盛行于清代同治、光绪时期,衰落于民国初期。此间官窑时烧时停直至解散,官窑中许多优秀画匠流落民间,靠绘瓷糊口。精美的官窑瓷画图案不能绘,为了谋生,逼着这些文化素质比较高,对中国绘画史比较熟悉的人想出路,于是他们将文人画——浅绛彩移植到瓷器上来,一时间引起文人的共鸣,不少没有功名出路的文人,也纷纷进入浅绛彩瓷绘行业中来。浅绛彩是对清末粉彩的否定,又是对釉上彩发展的探索,为瓷板肖像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把图案从琢器、圆器上移植到瓷板上
浅绛彩画比较多地绘在瓷板上,开始自觉地以瓷板当作画纸来使用。景德镇传统瓷画一般是绘在琢器或圆器上,这种绘画方法要经过长期训练才可以从事的工作,一般文人很难胜任这样的绘画工作,只有将瓷绘改在瓷板上进行,才能使一般文人很快适应瓷绘工作。邓碧珊是清末秀才,由于没有科举考试机会了,于是进入景德镇谋生,从事瓷版画工作。如图1所示,从今天他遗留的传世作品来看,几乎都是瓷板画。浅绛彩瓷板画的出现,为瓷板肖像画创造了基本条件。
2、把粉彩由厚变薄,有些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
浅绛彩瓷画的特点是薄,改变了当时粉彩厚而表现力差的特点。粉彩除枣红色、黑色以外,其他颜料几乎都涂在玻璃白上。具体方法是在瓷釉上先用黑色把图案框架勾画出来,然后在框架内该上枣红色的地方直接涂色,其他地方则一概涂玻璃白,然后再在玻璃白上使用颜料上色。在清末粉彩图案常常突出釉面,厚厚的,根本没有层次感,与纸上画有很大距离。浅绛彩是用黑色勾绘大致框架,然后用赭、绿、蓝等色皴染,即有打玻璃白作底的粉彩画法,又有部分创新,把颜料直接皴在瓷釉上。将颜料直接画在瓷釉上,在传统粉彩画法上是没有的,这个尝试为瓷板肖像画颜料的运用奠定了方法基础。
3、将文人画直接绘制在瓷板上
浅绛彩瓷板画不光使文人能够进入到瓷绘之中工作,也使更多的题材进入瓷画之中。如图2所示,给人总体感觉,浅淡而朦胧。浅绛山水瓷板画:近景立体清晰,粉彩似有似无;远景隐隐约约,欲露未露。浅绛瓷板画的出现,改变了陶瓷美术的纯粹工艺装饰性质,而把瓷板画当作纯粹美术品来绘制、赠送和收藏。浅绛彩瓷板画为瓷画发展,打开了上升空间,让更多的人想到:瓷板画可以绘制一切纸绢上能够绘制的画。
二、受摄影技术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瓷板肖像画受西画影响而出现,这个观点其实是依据不足的。因为当时南昌的瓷画工匠都处在社会底层,很难见到西方油画作品,当然也就谈不上受其影响,而真正直接受影响的是照相摄影技术。
1、受照相技术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开始传入我国,首先在香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而南昌作为内地中等城市,相对大城市来说,接受新鲜事物要晚一些,消费水平也要低一些。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还只是拍黑白照片,而且半寸、一寸照片拍得比较多。但是人们能够从黑白照片上,根据明暗关系,感觉人物面貌的立体感来。照相技术的传入能够把人的肖像完整留下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照片比较小,不能够有效放大,直至二十世纪初,放大一张照片的价格贵得惊人,只有王公贵族、大贾商人才能够享用,一般人是难以问津的。
然而,画家能够用黑色颜料的浓淡来代替拍摄技术的明暗关系,以达到表现立体感效果。于是与照片差不多同时传入中国的是炭精檫笔画,而且还能够按相片的比例将画放大,效果几乎与照片一致。
2、受炭精檫笔画的影响
中国老百姓有对去世老人绘肖像画以示纪念的传统,传统肖像画一般不使用颜色浓淡表现,而是采用线条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因此,人物面部立体感不如照片直观,也不像西方油画那么写实。但是,要绘制一张中国传统肖像画难度却很大,没有几十年的绘画功力很难达到像样的水平。
炭精肖像画以小照片为对象,将照片分解为一个个小方块,然后将方块中的内容,按照比例移植到纸上。运用这种方法,以黑色炭精为颜料,能够将黑白照片自由地放大而不走样。既使没有多少美术功底的人,只要认真勾画,也可以将相片中的肖像放大到纸上去,做到八九不离十的程度。因此炭精肖像画取代中国传统肖像画在大城市中风靡一时,直至解放前夕,不少地区仍有炭精肖像画的存在。
炭精肖像画的发展,在江西却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原因有二,一是照片和炭精肖像画自身有很大的缺点:容易发黄、变质,不能久放;二是江西瓷板肖像画比照片和炭精肖像画更具有优势:不变质,容易长期保存,于是南昌瓷板肖像画取代炭精画就成为历史必然。南昌市新建县有一位苏姓老先生,今年75岁,小时候学过美术,曾在江苏老家替人画过炭精肖像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下放来到江西,见到南昌市有许多瓷板肖像画店,感到非常吃惊,认为瓷板肖像画比炭精画具有更多的优势,于是站在瓷像店门口看艺师画像,后自学成才,目前已经是新建县民间家喻户晓的瓷板肖像画大师。如图3所示,这是刘老先生所绘制炭精肖像画。今年他已76岁,二十世纪60年代初,他来到南昌,开始接触瓷板肖像画,80年代,他在南昌市胜利路开设过瓷板肖像画店,画一块瓷板肖像,收4元人民币。直至二十世纪末,数码相机、电脑成像技术出现之前,手工画像的瓷板行业还在保留。
三、受珐琅彩技艺的影响
珐琅彩瓷,一直以来是宫廷秘而不露的技艺,只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烘烤,而不在景德镇烘烤。清朝末年,清廷管理松弛,技艺外传,从而使景德镇瓷画颜料和使用方法得以丰富和发展,为瓷板肖像画的出现,提供了颜料条件。
1、从宫廷密艺散布民间的过程来看
珐琅彩技艺散布到民间,至少有两条渠道。第一条,通过民间渠道散布到景德镇。据我国著名刻瓷老艺人朱友麟,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庚子以后,我考入了顺天府官商合办的农工学堂,学堂分别设有雕漆、刺绣、镌瓷等科目,我选择了镌瓷科,从师当时从南方聘请来京的华先生。一年多以后,学堂便改成了“工艺局”了[由官商合办转官办,属宫廷造办处],镌瓷科亦改叫“瓷工科”,我仍在学习刻瓷。三年后我学习毕业,被正式留在学堂任教师,同时还进行创作。”[1]由此可见,1901年以后,宫廷造办处的技艺已经不太保留了,让南方来的华先生知道了,让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学生了,通过这条线索将宫廷秘密技艺散布到景德镇。
第二条,通过官方渠道散布到景德镇。康达曾任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内阁成员,后下到景德镇任督陶官。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康达主持景德镇瓷器公司事务,并在公司内成立中国陶业学堂,地点设在饶州鄱阳,故又称为饶州窑业学堂。[2]经过他的关系将宫廷造办处的珐琅彩技艺搞到手,不是难事。校内聘请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毕业生张浩、邹如圭等人为教师,他们将珐琅彩料进行分析,使之景德镇化也不是难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景德镇已有瓷板画颜料大量出售。南昌瓷板肖像画第三代传人梁兑石毕业于饶州窑业学堂,在1920至1937年之间,在南昌市开设丽泽轩瓷庄,从景德镇购进颜料、白釉瓷板,自设烘烤炉,烧制瓷板肖像画,开创了南昌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至此,完成了自珐琅彩颜料到南昌瓷板肖像画颜料传播的全过程。
2、从瓷板肖像画颜料性质来看
南昌瓷板肖像画颜料源自于珐琅彩中的国产颜料,而不是国外进口颜料。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南昌瓷板肖像画的颜料是从国外进口的,由于进口颜料的出现,所以才使得南昌瓷板肖像画得以形成。本人不敢苟同这种观点,现从珐琅彩烧制历史来分析,让我们更加明确瓷板肖像画颜料与珐琅彩瓷颜料的继承关系。珐琅彩瓷在康熙朝发明,颜料是进口的,直接绘制在素胎上,有胭脂红、黄、绿、紫、蓝和白色。珐琅彩在雍正朝得到发展,开始创制出赭色、黑色等新的彩料。颜料不是绘制在素胎上,而是绘制在瓷釉上。[3]南昌瓷板肖像画所使用的主要颜料,如黑色、赭色与珐琅彩的黑色、赭色颜料完全一致,也是直接绘制在瓷釉上。
瓷板肖像画颜料还有三个性质与珐琅彩颜料一致:(1)如图4所示,在绘画时什么颜色,烧出后仍是什么颜色;(2)如图5所示,绘画的颜料很薄,粗看有立体感,用手抚摸却又是平的;(3)如图6所示,颜料可以分出浓淡,色与色之间可以相互掺兑,如此,又可以形成许多新的过渡颜色。由于珐琅彩颜料有着以上诸多的优良性质,为绘制细腻的瓷板肖像画提供了颜料条件。
3、从瓷板肖像画颜料使用方法来看
瓷板肖像画的颜料使用方法与珐琅彩颜料使用方法几乎完全一致。
(1)瓷板肖像画的颜料全部用油调剂,与粉彩颜料的调剂方法不尽相同,与珐琅彩颜料调剂的方法完全相同。
(2)瓷板肖像画以照片为临摹对象绘制,与珐琅彩画以宫廷画院——如意馆的画稿为对象绘制一样,都是工笔画,一丝不苟。从这个方面来说,也是有先后传承关系的。
(3)瓷板肖像画可重复烧制,即第一次烧制不够理想,可以重新修补、加色,然后再第二次入炉烘烤,直至达到理想状态为止。珐琅彩画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南昌瓷板肖像画的出现,是江西陶瓷艺术家长期探索、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要的产物。
作者简介:陈立立,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史论教授
万晓龙,江西省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 转见杨法运、赵筠秋主编的《北京经济史话》,北京出版社出版,1984年6月第1版,第183页。
[2] 陈海澄《首任商会总理康达》,见《景德镇文史资料》第9辑,第163至169页。 [3] 《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江西省文化厅文物处编印,1984年12月印,第249至254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