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4)
2013-11-10 01:02
导读:拜价值的凝视观照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从而将的接受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通过大众媒介的复制,一
拜价值的凝视观照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从而将的接受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通过大众媒介的复制,一方面调动大众潜力与参与潜力,消费者可以通过时空重组及抽象化机制而开发思想与知觉的无限性。另一方面精英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复制、普及使大众的感知能力普遍提高。以精英文化品格渗透大众文化来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重视大众文化的本文化意象的塑造、防止大众文化在全球化境遇中走向一体化。这是我们理解现代性带来的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问题应当重视的。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性的启示,将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展示出开放的未来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4-2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
[3][4][5][6][6][13][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9、39、40、42、254、254、604.
[7][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M].北大出版社2000,472.
[8]詹明信.后现代主义与文化问题[M].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22.
[10]傅腾霄、黄裳裳.马克思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J].文学评论2001(1).
[11]陈映真.全球化和文化的自主防御[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1)
[12][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7.
[14]转引自《文艺理论译丛》第29页,中国文联联合出版公司,1983.
[15][英]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22.
[16]转引自陶东风主编.《》第三辑第300页,天津科学出版社,200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C].人民出版社,1979,659-660.
[18]转引自吴士余主编.大众文化研究.第124页,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