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和他的艺术之路
2014-05-14 01:10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王振华和他的艺术之路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毕业
人们常说“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话在画家王振华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虽然他1生历尽坎坷,但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使他为自已铺就了1条独特的艺术之路。
1941年王振华出生于无锡1个小职员家庭。虽然父母从事的都是与美术无缘的工作,但小时的王振华却生性喜爱绘画,几乎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涂鸦上。那时的他最喜欢看3国演义小人书,临摹最多的就是洋画上的3国人物,家里墙上贴满了吕布、貂婵、关公、赵子龙的画像。严格说来,王振华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还是从中学美术课开始的。正是在这里,他第1次知道了素描是怎么1回事,并从家乡塘步行410多里赶到无锡,从新华书店买回《怎样画素描》《怎样画人像》,从此每日练习不止。他的第1幅作品《刨花》在《无锡日报》1经发表,便从此1发不可收拾。但王振华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为了拓展自已的艺术空间,他又拜在了画家秦古柳门下学山水画。虽然只学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于他却是收益非浅的。之后,由于家境贫寒,出于生活的考虑,王振华考取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社会科学系(今江西林学院前身),但同样由于经济原因,他尚未毕业便又辍学了。为了养家糊口,王振华先后干过跑片员、开山拉板 搬运工等众多苦力活,艰苦的劳动锻炼他的意志,但对艺术的热爱也因此更加浓烈了,艰苦的劳动之余,他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那杆画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和许许多的城市家庭1样,王振华全家被下放到了苏北农村。如今的他回想起来,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为他的艺术才能提供了1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当时正是连环画大行其道的时候,王振华也因此走进了连环画创作天地,他创作的《阿芳》《鲁岗战斗》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出版社的约稿也似雪片似的向他飞来,为了赶任务,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创作。10余年大运动量的艰苦创作大大提高了他的造型能力、线描技能和创作水平。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80年王振华随全家回到苏州,并被安排进1家工厂搞美术设计。应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他在艺术上的创作探索更勤了,他根据唐诗宋词元曲创作的人物风情作品更是受到海内外的欢迎。《国画家》《中国画家》《书与画》《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等国内各大美术杂志先后刊登了他的作品,香港《商报》、《文汇报》,新加坡《新明日报》北美《世界日报》纷纷登载他的作品,香港《商报》还破例地将台湾漫画家蔡智中的漫画专栏改为王振华专栏,香港中文大学也将他的作品作为范例,香港报人平鑫涛还将他1箱子作品拿去在自办的《皇冠》杂志上发表。仅90至93年,他在国内外就发表了数千幅作品,这在画坛还是非常罕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华的作品也频频见于各大美展。作品曾入选中国美协《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书画大展》、中国美协《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展,香港《中国当代名家水墨画精品展》等,曾获荷兰《欧洲国际东方美术大展赛》银奖、泰国《当代国际水墨画名家展》金奖,日本《日中艺苑名家精品展》、菲律宾《中华逸吟神墨诗书画国际展》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等。他的作品和艺术简历入编《今日中国美术》《2000年中国百杰书画家精品集》《210世纪当代中国画坛杰出人物作品选》等,并出版有《王振华国画作品》等多部著作。
近年来,王振华更多地将笔墨伸向了古典仕女人物画画。他说“古典仕女那娴静、凄婉、怨、婀娜多姿,像诗1般的恬美,常常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努力用线条线条和色彩深情地作画,注重立意取象、笔墨经营于稚拙中求曲直、方圆、刚柔,追求色彩的明丽清雅,以求得古韵风雅,画意诗情。”确实,从王振华诸如《留得残荷听雨声》、《柳阴中躲莺藏燕》《1片春愁待酒浇》等1幅幅作品中你不难体会到他那蕴籍、委婉、含蓄、清丽的婉约艺术风格,每1幅画都仿佛吟唱出作者那稍带惆怅的婉约之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画的笔法有工笔、意笔、逸笔之分,工笔但求端正、精细,意笔则随意挥发,逸笔妙在半工半意之间。王振华的作品则3者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深得仕女人物古雅风韵、神情意态。王振华还非常擅于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体现人物的性格,这又使其作品有了1种引人入胜的诗意境界。如《赏春图》中那旷野里4株春花绽放的老树,《柳阴中躲莺藏燕》里那高大繁 的垂柳,《玉箫1曲月正圆》中那轮当空的明月和树石、落叶,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人物的情调意趣,令人拍案叫绝。而这又与他长期创作连环画时对注重对人物活动环境背景创造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如今王振华虽已年过610,但他的艺术生命却象他的外表那年显得朝气蓬勃,成熟中蕴含着旺盛的活力。作为香港美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亚洲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振华在自身不断进行艺术探素的同时,还在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不断努力着,在他周围聚集了1批中国当代绘画名家,他们共同探讨着中国画艺术面临的种种问题及解决思路,为中国画的明天出谋划E,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画灿烂的明天!
本文作者袁成亮: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美术》《美术报》等众多刊物发表数10万字美术人物介绍及美术评论。著有《画家凌虚传》《苏州当代绘画欣赏》等。
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