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在东 诗意的象限
2014-10-08 01:18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郑在东 诗意的象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毕业
从最初看到郑在东绘画的之始,不知怎么的,总让我联想到《浮生6记》中的那个沈3白,半倚在蚊帐中吃烟,眯着眼睛观看着烟雾缭绕的蚊帐中的1只蚊子——沈3白并不去打这只蚊子,他把它看成了云中的1只仙鹤。这里面有1种难以言传的旧时兴味。后来看到有批评家真的借俞平伯先生对沈复的《浮生6记》文风的诠释来比喻郑在东的艺术,果然还是贴切的:“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何以见得。这总是1半儿做着,1半儿写着;虽有雕琢1样的完美,却不见1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当此种境界,我们的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1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对于来自台湾的画家郑在东先生而言,这是他来到上海的第107个年头。107年前郑在东从台北来到大陆,客居于上海,从此遍游名山大川,为的是寻找传统的文脉。对于郑在东而言,他的肉身终于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而他的精神却走上了1条近乎于宗教朝圣的遥遥之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并不赞同将郑在东的艺术放在当代艺术的1贯语境来比评表述。他的绘画,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流派和观念是没有本质关系的。虽然我们可以从他早年的作品中隐约窥见表现主义的印记,亦或有马蒂斯,埃弗里等诸多西方现代
美术大师的踪影,但郑在东的油画,并没有延用西方对于世界的观察和叙述方式。或者说,郑在东借用的是西方新潮的表现模式,表达的却是他自己骨子里的性情——中国传统的血液早已经暗潜在他早期的艺术经脉之中。我从他早在1984年的《母亲》,以及1987年的《水中之月》等作品里,已经可以隐约感觉到他的艺术趣味正渐渐与西方绘画的观念分道扬镳。后来的郑在东,在读书行路之间,走上了1条回归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之路——那是1种诗性的,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个人趣味。尽管这条路在今天显得尤为狭窄而漫长,我们却看到郑在东总是能够在其间游走自如,自得其乐。他自称是1个“玩物丧志”之人,并且年岁愈增,玩心愈重。已过天命之年的他,艺术上和生活上都愈发彰显出了1种平淡天真的意味。他在上海的丁香花园的宅第里,相伴着古玩字画老家具,好茶好酒好书斋,心心念及着“行乐须及春”,倒有1种大隐隐于闹市之间的闲情心境。在郑在东看来,做1个画家,首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来源:Tom 专稿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