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中篇小说是90年代小说流向(3)
2013-05-05 18:07
导读:成功 。 作家们在小说中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境界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人生境界无穷无尽的多样性,更揭示了在物质条件确定以后,人生境界主要是人自己的
成功。
作家们在小说中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境界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人生境界无穷无尽的多样性,更揭示了在物质条件确定以后,人生境界主要是人自己的精神选择的结果。至于人为什么生存在此种而不是彼种人生境界之中,则是由其生活态度所制约的,充满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纵横交错的奥妙无穷的精神现象。上述小说所展示的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当我们纵向观察人生境界时,便会发现人生境界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叶弥的《成长如蜕》〔30〕、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31〕和傅太平的《端阳时节》〔32〕讲述的都是有关成长的故事。叶弥笔下的弟弟从一个把商界看做丑恶、看做与美好概念相对立的人,最后变成了一个在商界努力耕耘的人。他经历了从“让天下的人都幸福”的人生境界到勇敢地去把不得不做的事做得很好的人生境界的变化,这其间充满了有如蜕皮一样的痛苦。弟弟之所以能够在无奈中接受了他所否定的人生境界,是因为父亲毕竟以成功证明了他的人生境界的现实性。而鬼子笔下的陈晓雷则没有这种幸运。他父亲陈村苦涩黯淡的现实状况使得他在否定了父亲的人生境界之后无法开始新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只能进行另外的选择。而在他创建自己的人生境界的过程中,父亲的价值准则却不能像蜕皮一样从他身上脱落。这就使得他的痛苦比弟弟更为深刻。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断裂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悲剧以何种形式出现。与晓雷命运的沉重相比,傅太平笔下的小红要轻松得多。他所着力渲染的是一个年轻的农村女子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一种人生境界的好奇和向往。那县城里赛龙舟的场面,看台上大鼻子蓝眼睛的投资者,街头墙壁上贴着的招工告示,彩云身上穿的牛仔裤,小伙子们骑着疯跑的摩托车,都在向小红透露着那种人生境界的诱人信息。而那个世界里的沉重与折磨,暂时还没有进入小红的视野。这就使得这篇小说温馨有余,而略欠深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这样看来,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由一种人生境界向另一种人生境界的转移。人就在这不断的转移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王蒙的《春堤六桥》〔33〕就把人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巧妙地概括到了一部小说之中。六桥六景:春水、揽月、听荷、错玉、知鱼与望梅,又何尝不是六种人生境界的诗意写照。作家自己在关于“王蒙老矣”的解释中这样说:“什么是老呢?是心地的渐转平和,却也是许多遗憾和不平衡;是许多沧桑却也是依然未悔的鲁莽和天真;是许多对于记忆的咀嚼、回味、光明的反照与对于当下现实的津津得趣却又自知‘怅望春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隔膜,是许多的珍重、强烈的汲取却也是渐渐拉开距离的静观与或多或少的逃避;是宽容却又是耿耿于怀的执著;是抚摸往事的温馨却又是一种成熟的小心与谨慎,是生的经验与滋味却也无法回避的大限与永恒的阴影”,如此丰富复杂的人生滋味都被包容在两个老人短短的游历之中。这确实是一篇老了以后才能写得出来和品味得了的小说。
人生境界的纵向展示使得这物质与精神、必然与偶然的互相纠缠更为明显。读这一类的小说将使我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人生滋味的思索更加隽永深长。
〔1〕《人民文学》1996年第1期。
〔2〕《十月》1996年第3期。
〔3〕《青年文学》1996年第6期。
〔4〕《青年文学》1996年第3期。
〔5〕《清明》1996年第1期。
〔6〕《时代文学》1996年第1期。
〔7〕《当代》1996年第1期。
〔8〕《上海文学》1996年第5期。
〔9〕《人民文学》1996年第2期。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10〕《人民文学》1996年第11期。
〔11〕《当代》1996年第1期。
〔12〕《黄河》1996年第6期。
〔13〕《大家》1996年第1期。
〔14〕《北京文学》1996年第9期。
〔15〕《小说界》1996年第3期。
〔16〕《中国作家》1996年第4期。
〔17〕《收获》1997年第1期。
〔18〕《上海文学》1997年第7期。
〔19〕《青年文学》1997年第9期。
〔20〕《大家》1997年第6期。
〔21〕《十月》1997年第4期。
〔22〕《上海文学》1997年第6期。
〔23〕《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
〔24〕《十月》1997年第1期。
〔25〕《湖南文学》1997年第10期。
〔26〕《青年文学》1997年第1期。
〔27〕《北京文学》1997年第4期。
〔28〕《收获》1997年第2期。
〔29〕《十月》1997年第1期。
〔30〕《钟山》1997年第4期。
〔31〕《人民文学》1997年第5期。
〔32〕《百花洲》1997年第2期。
〔33〕《小说界》199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