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2)
2013-05-14 01:25
导读: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重视对高跷的挖掘和整理,加强文化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等等;进而
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重视对高跷的挖掘和整理,加强文化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等等;进而发掘高跷的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文跷的内容以人情世故和爱情为主,具有积极的
教育意义;武跷的内容荒诞无稽,有极大的娱乐性。但,不同地区的高跷其内容和形式又有所不同。东北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叠起两层的造型)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京津高跷,锣鼓四件(腰鼓、手锣各二),自敲自舞并为全队表演伴奏。河北、山东高跷,用大鼓大钱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作惊险表演:最下层的舞者踩跷,共用肩扛起两根长木棍,中层的舞者不踩跷站在木棍上,他们肩上还站着扮演《白蛇传》的三名演员,或是站着一名舞弄小花伞的儿童,最下层的演员还能缓步向前移动。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亦称独木跷),两手都持跷端;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海城高跷足踏木杖,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具有粗犷、火爆、热烈、细腻的特点,以“扭、浪、逗、相”为主要表现手段。赣南客家的高跷表演吸收了赣南民间戏剧、客家灯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注重人物的服饰,多为“扮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这些高跷表演,通过情节设计,让观众在观看表演、享受娱乐的同时从中体悟人类文化生活。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些丰富多彩的具体的高跷文化形式当然是会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社会人群对于高跷意义的体验和认识是同中有异的,有的人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抽象、深奥,有的人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粗略。可以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播,来实现高跷的文化价值。
3高跷的文化价值及传承与传播高跷文化的策略
高跷作为一项我国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丰富文化蕴涵。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形势下,我们要快速推广和发展高跷运动,并对这项运动进行不断创新。
3.1对高跷表演的
服装、阵容、难度、道具进行改进,提高表演的观赏性。将锣鼓、腰鼓、大鼓、唤呐等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进行组合,并配以形象逼真的服装和相关道具。
3.2将高跷与民间舞蹈、杂技、歌剧等娱乐项目相融合,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对高跷表演的内容和高跷表演的主题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秧歌、花鼓戏等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相融合,结合时代特点和时代事例编剧一些有富有教育意义表演情节,并增加表演内容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3.3把高跷与现代健身舞蹈和现代体育项目相结合,增强运动的健身性。结合现代体育项目,制定统一的高跷竞赛规则。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和举办各种高跷比赛,把各地传统表演习俗融合,制定有利于高跷运动发展的竞赛规则,以便举行全国性的高跷比赛,进而与国际接轨举行国际性的高跷比赛。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高跷社团对高跷进行改革与创新,成立全国性的高跷协会研究
如何将现代体育健身项目融合在高跷运动中,进行健身,以促进高跷运动的继承和开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4正确认识高跷的意义,强化文化的民族性和教育性。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使用一系列的符号,传达一系列的意义。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个具体的符号,都在传达着一定的意义。传达意义是文化符号的最具本质性的功能,它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被替代。因此,高跷作为最重要民间活动之一是任何人都必须尊重的,必须对高跷进行历史溯源,创造性地发现其民俗意义,创造性地阐释其民俗意义,从而使人们正确认识高跷的意义,更好地传承高跷文化。
4结语
文化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在当代大力强调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文化内涵,整理、挖掘和推广,使高跷运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创造符合时代潮流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崭新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