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

2013-05-14 01:25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析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高跷的起源与文化传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论文关键词:高跷运动 文化人类学 起源与发展 价
  论文关键词:高跷运动 文化人类学 起源与发展 价值研究 文化传播
  论文摘要:采用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跷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高晓的文化渊源和高晓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高跷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融娱乐、健身、表演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民间体育活动。提出继承和发扬高跷运动的优秀文化内涵,促进地区民间体育的传承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0前言
    高跷是流传已久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上千年来,它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身心愉悦,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各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在本地区文化土壤中成长的高跷项目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且代表不同文化蕴涵的活动。因此,高跷作为一项融健身、娱乐、表演为一体的民间体育活动,对其理论研究尤其是对其文化渊源以及其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深人。高跷的起源问题是高跷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地参与观察和全面考察高跷的发展现状的同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旨在通过分析高跷文化发生的条件和原因,探讨高跷的文化起源和演变规律,剖析其文化内涵,揭示其文化本质,以促进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推动这项富有情趣的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加快这类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
  1高跷的起源及其文化渊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高跷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踩跷比一般人高,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而表演者踩跷高出一截进行表演无异于流动方便的活动舞台,便于远近观赏。这种活动在全国各省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开展,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体育活动形式。高跷的起源问题是高跷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高跷的文化渊源首先要探讨高跷活动的起源。但由于高跷延传的历史悠久,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各地高跷的高度不同,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关于高跷的起源存在多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信仰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如同鹤跳舞,作为宗教祭祀仪式。其依据是《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日长脚。”认为长股国人即用木跷绑扎在脚上的长脚人。并以甲骨文中有一字可以解释为“像一个人双脚蹈矩棍而舞”和出土的北魏石棺上有高跷、杂技的图画为佐证。无独有偶,非洲扎伊尔巧克威(tchokwe)部落宗教仪式中,也有踩跷的表演,一名巫师腿上绑着长跷,徐徐走动,两手缓缓起舞。第二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杂技表演。《列子·说符篇》中记述了一个叫兰子的人,他为宋元公表演跷技时,小腿上绑着比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棍(跷),快速地跑跳并向空中循环抛弃七把短剑,五把常在空中,元君看后非常吃惊。这故事说明高跷是一种杂技表演形式。今出土的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有当时“乔人”形象。第三种观点认为:高跷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依靠采摘野果为生的原始人群在采摘山实野果时,常常需要借助木叉枝芽的登踩,从而受到启发,产生了类似高跷的“踏跷”。同时,生活在海边的“长脚人常负长臂人人海中捕鱼也”,即沿海的渔民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另外还有多种关于高跷起源的说法,但均属于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缺乏记载和历史考证。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说,高跷的起源无疑是人们受到白然现象启发和对生活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是人们原始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原始的游戏娱乐的本能需要与心理需要以及宗教信仰的精神需要的结果。相传,有一年,胡兵攻占了甘州,朝廷令一位姓高的将军出征。高将军率兵赶到甘州时,胡兵已把护城河上的桥拆了,部队无法攻进城去。一天傍晚,高将军从正在河边觅食的大雁的腿上受到启发,回营后叫人砍来许多柳木棒,令将士们绑在腿上练习走路。第二天深夜,将士们踩着高高的柳木棒,过了护城河,乘胡兵不备,一举收复甘州城。天亮后,高将军与部下踩着柳木棒举行入城仪式,以庆贺胜利。此后,每逢庆贺的日子,老百姓也学样踩起了柳木棒。从现实的角度来说,高跷作为一项我国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总是与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杂技、灯展相融合,具有丰富文化蕴涵。高跷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列子·说符》中记载的踏高跷的人,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跷而舞;这种杂技表演已经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隋唐时的高跷从叫作“长跷伎”,是娱乐性表演形式。后来,“闹社火”的人走高跷实际也是一种民间文娱活动。综上所述,高跷是脱离于生产劳动体现娱乐的休闲文化。

  2高跷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传播过程
    建国初期,受文革的影响,高跷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未能得以发展,只是在边远山区、小镇中人们闲暇时用来娱乐助兴,其丰富的内涵与娱乐健身价值并未加以开拓。改革开放后,高跷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跷的发展与民间舞蹈表演相融合,已赋予新的内容,它既活泼而又富有情趣,是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魅力,深受群众欢迎。在表演高跷的行列中,高跷是表演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这些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都在闹“红火”活动中,高跷作为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扭逗,重于扭和踩,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以表演特技为主。在表演中,有“蹲走”、“跳桌子”、“鹤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等技巧动作。高跷讲究队形变换,其基本变换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条龙”、“剪子股”、“大八字”、“麒麟送子”。还有的在高跷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头戴公子帽,上穿黄马褂,下穿红色高脚裤,双脚缚木制跷棍,跷棍高lm到4. Gm不等,绑腿时坐于一个特制架子上,高的坐梯子上,也有坐平台上的。表演队型有单排、双排、S型插花、Z字型等。表演队伍有男女混合、老中青少混合。表演时有单一走阵,也有边走边劈腿表演动作。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表演还设计一定的情节,甚为活泼、生动。现在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12名,分扮陀头、小二格、渔、樵、耕、读等人物,或扮成《水游传》、《白蛇传》、《西游记》,妇}仙过海》、《封神榜》等戏曲人物。头跷为指挥,二跷是领队,戏曲人物居中,最后由丑汉压阵。表演由开路棍打头,首先扭各种场图,随之便出现丑婆、白蛇、唐僧、肖恩、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然后表演“过仙桥”、“跳桌子”、“跳双凳”、“大劈叉”等各种难度大的动作。高跷表演,不但有磕拐、碰拐、背拐、跌叉、跳桌、翻跟斗等技巧动作,而且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立抬、组合抬等高难度抬法,并能构成“马拉车”、“过天桥”的造型。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为人们所喜爱。
上一篇:新世纪作家面临的几个转向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