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化毕业论文(2)

2013-06-10 01:04
导读: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另一特点是较为客观。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文学派别多、圈子多。香港本地的文学批评,往往带有圈子色彩,弄不好还党同伐异。

    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另一特点是较为客观。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文学派别多、圈子多。香港本地的文学批评,往往带有圈子色彩,弄不好还党同伐异。内地学者一般能跳出框框,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评价香港作家作品。不论是哪个山头的,只要是好作品,大都能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他们的研究注意到香港文学的多元性,不让一种流派独占文坛。

    内地研究香港文学,是和研究台湾文学同时起步的。可现在台湾文学研究的成果远远超过香港文学的研究。香港回归后,“香港文学”还成不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这是有争议的话题。笔者认为,“九七”后“香港文学”还将单独存在,不会等同于深圳的“特区文学”。“香港文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仍将存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内地学者研究香港文学,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资料搜集不易,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史料整理往往容易出错。这里随手举两个例子,如鹭江版《香港文学史》(1997年)第299页说香港英文笔会为60年代影响最大的社团。其实该笔会当时未成立,1975年才诞生。“香港作家”1997年版《香港文学史》587页说黄维梁没有参与“香港专栏文字的生产”,其实黄氏较长时间内在《星岛日报》有“三思篇”专栏。又如175页把刘以鬯列为“因为大陆政权转移”避居香港作家之列也不确切。刘氏来港日期为1948年12月5 日,当时新中国未成立,他从上海来是想把停业的怀正出版社在港恢复,得知无法恢复后则想回上海,后因一家报纸找他编副刊他才留下。二是个别人抓到什么就研究什么,缺乏从全盘考虑的观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研究对象选择研究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不实现研究者选择研究对象的转化,研究水平就无法提高。三是未能充分照顾到香港文学的特殊性,用内地的文学观点去套香港文学,用内地的文学标准去评判香港作家作品。如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偏爱描写下层社会苦困、暴露香港社会黑暗面的作品,对香港悼念鲁迅的活动大书特书即是几例。四是少部分文章有赞无弹,个别人甚至视“文学交流”为“文学交际”,这便引起部分香港作家的反感,以致在《香港作家报》上著文批评这一现象。又由于批评时面宽,便引来内地学者、海外学者的回应。这种争论,从整体来说,对香港文学的发展和香港文学研究的开展,是有利的。至于什么时候才有“香港文学”及随之而来的“香港文学”的界定和判定香港作家的标准、香港文学的分期、金庸算不算文学大师、“南来作家”在香港文学发展中是否起到了“领导”作用等问题,则还有待通过正常的学术争论进一步厘清和探讨。

上一篇: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