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文化价值观化(2)

2013-06-13 01:23
导读:在美国,除了追求自由和自立是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原因外,其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经济活动客观上必然要求服从社会的个体行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是

  在美国,除了追求自由和自立是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原因外,其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经济活动客观上必然要求服从社会的个体行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是以个人主义思想为依托的,虽然有社会协作,但毕竟是以获得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思想越被美国人所崇尚。
  3.两种思想要求下的价值观
  3.1中美对个人主义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与美国人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指极端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不会理解为自立精神。而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并不与集体主义势不两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参与社会并为社会尽自己所能而完成的。
  3.2集体主义思想价值观
  集体主义首先表现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是个人利益的保障,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由此,个人价值得以完全实现。个人的价值观基本涵盖于整体社会,客观上也就不会对个人行为提出单一性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些被美国人所不接受的、难以理解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突出整体精神,不提倡个人重要性,等等。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3.3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
  美国的社会思想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美国,个人主义首先表现为强调个人自由最大化。这种个人自由表现为他们的个人意志强烈要求不受任何政府、统治阶级、教会和其他官方的干涉。这种不受控制的意志是新国家建立时的基本价值观。
  个人主义的表现还体现在讲求自立精神。然而获得自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意味需要很早、通常在十八岁左右就得从经济上和感情上脱离父母,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养活自己。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这样描述美国人的自立精神:“他们不欠任何人,不想从任何人那里索取什么,他们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依靠自己,他们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尊严掌握在自己手中。”
  4.结语
  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美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异质相斥。对比中美价值取向,了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两国间交流的需要。中美文化冲突将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突也将全方位地展开。在现阶段,在中华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处于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Berry和Sam(1997)曾经提出: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地位不强的文化中的成员通常有四种选择:接受新文化(吸收);抵触新文化(分离);选择两种文化中的因子(双重文化主义);对两种文化都形成抵触心理(无目的)。我们应正确把握新观念的输入和传统观念重构的契机,在汲取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维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开展个人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认知两种价值观的差异,有利于为跨文化交际奠定沟通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为避免或减少文化冲突,人们在承认和坚持各自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并努力使自己适应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Berry, J.W. & Sam, D.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J.W.Berry.,M. H. Segall, & C. Kagitcibasi(Eds.). Handbook of Cross - cultural Psychology (2nd ). Boston :Allyn & Bacon, 1997.
  [2]Cluckhohn, C. Anthropology and the Classics[M]. Brown University Press, 1961.
  [3]Hall, E.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Fawcett, 1959.
  [4]Hofstede, Geert.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Newbury Park. CA: Sage, 1980.
  [5]Gerard.M. Dalgish.韦氏美语学习词典[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Johannesen, R L. Ethics and Human Communication Prospect Heights [M]. IL: Waveland Press, 1986.
  [7]Okabe, Roichi. Cultural Assumptions of East and West;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Selected Readings[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8]Samovar, L. & Porter, 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9]胡文仲. 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 外语界, 1993,(1).
  [1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1]李燕杰等.德育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1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庄恩平.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研究[J].外语界,1997,(1).
上一篇:文化的馈赠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基于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浅析化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