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化(2)

2013-07-02 01:11
导读:成长 起来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大众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导致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现代转向不可遏止,现代化的西方经验因其先行而
成长起来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大众因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导致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现代转向不可遏止,现代化的西方经验因其先行而成为现代性的典型形式,大众文化层面的西化倾向体现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文化体系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现代化轨迹,虽然不比早期的启蒙意义而带着强烈的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色彩,却也有力涤荡着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基础上建构的传统观念,淡化着民俗文化和精英意识中过浓的传统情结,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人文化心理、情感模式、日常生活的现代化。
四、科学文化主导
现代文化体系与传统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传统文化以人文文化为核心,宗教、道德、政治、文艺等是文化体系的重心,而现代文化以科学文化为主导,自然科学知识体系长足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技术理性渗透一切领域,甚至形成科技理性暴虐,社会学科、人文学科也按照自然科学的范式建构自身,“科学”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学不仅是知识系统,还是科学理性、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总之,形成了现代科学文化系统。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对科学的过度迷信造成文化的机械化倾向严重,以致异化现象突出,肉身性的人难以生存,精神病群体伴随现代化进程急剧扩展,高科技时代依然走不出马克思的批判:“ 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4]。现代是人征服自然的时代,而科技及其推进的工商文明的发展是超越的关键,因而不理解科技的重要作用也就不理解这个时代的主流精神,体会不到科学依据的理性精神的重要性,也就不理解现代文化的精神气质,而且看不清现代文化发展的应有方向。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五、道德中立
伦理道德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是重要的精神核心,它通过宗教而神化,通过政治而强化,通过传统学术而体系化,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起着规范思想、调节行为的重要功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道德不再神圣,不再强制,在多数情形下仅是一种情感和态度。每个人因其位置和境遇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不可强求一致,道德情感的狂热被道德理性的审慎所驯化,道德中立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道德的底线为法律所捍卫,是共性的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而在不违法、不危害和干扰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逐自我利益的实现则成为自由自主的选择,每个人成为自己个人事务的最好专家,关心帮助他人以促进其实现他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愿望成为新的道德准则,个体行为自由有了广阔空间。那个充满禁忌和繁缛礼法的时代过去了,以牺牲个体利益为道德行为特征、以个体妥协促进社会消极和谐的时代过去了,人们更强调自我发现和实现、更强调彼此的理解和宽容、更强调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更强调个体利益的充分实现是群体利益实现的具体环节,更强调利益制衡是公平正义实现的现实途径。道德现代化的方向是更加人性化理性化,早期的道德中立淡化和断裂了传统等级道德(如我国的儒家伦理)的影响,而现代化成熟期,现代道德体系在制约科技理性野性扩张、探索普世伦理可能性、建构高科技时代有终极关怀色彩的人类新行为准则方面用力更深。

六、审美反抗
审美是人类精神发展趋向自由的向度,其集中体现形式是文学和艺术,这是人类精神文化体系中非常活跃、大众化、细腻精致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具超越性和先锋性的部分,变化激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文以载道”的观念盛行,文艺容易成为道德和政治的工具,而在现代文化体系中,文艺因其人文性质和感性特征而与传统宗教神学观念尖锐对立,在现代化早期有重要的促进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功能,而在高科技时代,艺术是技术的解毒剂,是感性解放心理解放的重要路径,是消解技术理性统治格局的利器,也是多元个性和创造力、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在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成为突围尖兵。审美的非直接功利性、非计算理性的特质使其与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形成对立,提供了针对单向度社会机械性文化的可贵的否定性和反抗性(参见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论述)。 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文艺的先锋作用也表现得很突出,审美反抗往往成为整个精神体系变革的前奏,无论是内容上对现代思想、现代题材的反映,还是形式上对传统和谐优美规范的大胆突破,或者在大众传媒和网络空间中广泛展现的价值颠覆和形式创新,均体现出审美的僭越,并在文艺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引领着文化现代化的潮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七、现代学科体系的发育与发展
现代文化体系建构在坚实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百科全书派式的推动精神飞跃的过程似乎必不可少,中国现代化的精神里程也不例外,从“新学”引入,到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科系统的发育发展,中国学术史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传统人文学科从概念思想到研究方法都经历了巨变,现代学科种类替代了经史子集,科学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改变了单一的考据注释方法,开放视野中对西方学术的广泛译介和吸收,使中国人的精神视野在一个世纪中大大拓展。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体系建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一些学科领域开始与国际接轨,或进入科研前沿地带,带动着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飞跃、社会进步,并开始推动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
八、教育革新
精神文化体系传承和传播的主渠道在教育领域,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废科举兴新学发端,到今天的革除应试教育弊端发展素质教育,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培养了各阶段急需的新型人才。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对现代文化的全面推进、对现代性的反思和重写的探索、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市场的走向把握,都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科技是现代化的杠杆,教育是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工业文明时期中等教育的普及、信息文明时期高等教育的普及,是两次现代化的必要的条件。中国重视教育的传统使中国人接受现代文明相对顺利,在一些地区,重教起到的作用与新教伦理类似,奠定了现代化的精神基石。目前面临危机的中国教育改革重心不是取消现有考试选拔制度,而是调整考试内容和方式,在保持其规范、严密、公平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多元智力。教育改革应侧重对应试教育纠偏补弊,发展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体系相辅相成,发展现代人文教育;拓展专业教育发展空间,同时发展通识教育;发挥本土教育优势,大力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

上一篇: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应当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化毕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