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精神文化体系走向现代化的12指征化(3)
2013-07-02 01:11
导读:九、文化体制改革 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与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方式现代化密不可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商业化的流通方式也渗透
九、文化体制改革
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与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方式现代化密不可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制作方式、商业化的流通方式也渗透到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兴起,文化市场发育。伴随工业社会走向消费社会的步伐,文化消费主导文化创造的时代也到来了,大众文化的狂欢盖过精英文化的风采,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文化理想与社会现实的距离拉近,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风格在各领域风靡,文化平面化倾向明显。中国的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自然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体制改革促生的产物,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现代化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文化体制的改革有了实质性进展。基于精英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文化事业依然在体制中靠财政拨款挣扎,而走向市场化、民间化和生活化、娱乐化的文化产业则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大批文化人下海虽未在经济上普遍成就,而逸出体制外带来了精神独立、自由、解放的感觉,让习惯了作为官僚后备队和工具喉舌的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了作为社会理性和良知的承载者的社会责任。文化的政治附属地位彻底改观,文化受经济影响的媚俗风格也掩盖不了其为现代化奠定观念基础的功能,话语权与精神引领的作用使人文知识分子与科技知识分子一道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对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塑造和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广泛输出有重要意义。
十、 现代人格建构
文化是塑造人的,人是文化的产物,精神文化体系的现代化最终落实在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的现代化上。人的现代化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国民劣根性批判,革命时期的现代性强制灌输,“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乌托邦主义的涤荡和空想的扭曲,改革开发后在工商文明发展中的发育和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的全面启蒙后,进入构建现代国民精神和现代个体人格的新阶段。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陶冶的结果,而个体人格是国民性构成的根基,因而现代人格的建构成为现代化深度发展的重要指征,暴发户、海归派、新新人类、小资等群体身上已体现出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纠缠斗争,但还体现不了国民现代人格发展的实际水平,只有在生存方式普遍现代化、观念体系和情感心理结构及社会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普遍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才能见证大众现代人格的成长。现代人格的特征体现在:独立自主、追求自由、发现并实现自我、个性多元、平等竞争、互惠协作、人我公私界限分明、崇尚理性、求真务实、讲求效率效益、以追求财富和
成功为
人生要务、开放宽容等方面,这使现代中国人与传统中国人的形象迅速拉开距离,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也日见丰富。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文化的机械性与人的完整性和肉身性形成矛盾,快节奏高效率的生存模式使不少人堕入文化和社会不适应症的泥潭,精神病群体扩大成为现代社会的不和谐音;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人性从神性和圣性中降落回归,在发育发展中又在兽性和物性中拖曳迷失,现代人格的建构和
健康发展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十一、网络文化发展
精神文化体系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在网络文化领域。从传播的角度看,书报杂志等纸媒出版物,依然是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但受众老化;而广播影视则是大众狂欢、时尚流通的广场,但精英不屑;网络文化则连系新锐精英与青年大众,这是精英文化中普泛性、现实性最强的部分,也是大众文化中的现代性、先锋性最强的部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文化使人类生存方式抽象化,信息经济、网络民主、互连网交流的普及,使人们对自然的
物理世界的依赖淡化,而对精神世界、精神交往的依赖则明显增强。网络促进了文化深度交流与融合,网络也改变了精神生产和沟通方式,信息文明时代的精神文化体系逐渐淡化了工商文明时期的批量复制化和市场通行化、标准化的特点,而更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小众化、特色化的特征,精神世界的塔式的恢弘精致的结构解体,在网络中碎裂成五光十色的精神风景片段,成为新新人类的随意挥洒点染拼贴恶搞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不再整体性延续,而被后现代主义打散结构成为弥漫的要素。精神文化体系在崩解后重生,从内容、形式到传播方式和读解方式发生改变,这是精神文化彻底现代化的捷径。
虚拟空间中的匿名喧嚣打破了精神领域的种种辖制,无障碍发表恶化了文化的平面化倾向,也打开了精神和心理的黑箱,深化了人们的自我理解和彼此认同。网络公共资源利用、网站交流平台、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游戏参与、博客
写作等在人与人高度疏离的时代提供了广泛的精神交流手段,对
心理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网络文化发展促使精神生产力大大解放,人人可以成为文化的创造主体,精神发展的层次性也格外明显地体现出来,精英文化被颠覆、主流文化被消解,大众文化基础水准普遍提升,公众关注热点成为精神探索主题,公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成为流行话语和符号,精神文化的创造、欣赏和接受、进入实践环节、成为消费对象、变成生活组成部分,成为一个交织进行快速进展的过程。同时网络文化自发蔓延的局面开始改观,网络伦理网络法律的出现显示出人类社会理想在虚拟空间的构建里程,这是精神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十二、全球化观念渗透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国际化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入中国的双向进程加速,各大文化体系的冲突与融会不仅在国家民族间宏观地展开,也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具体运作中微观地进行,移民文化、多元文化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制度性的樊篱减少,而类意识、共性意识增强。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如能源、环境、生态、人口、核威胁、恐怖危机等问题,是需要协力解决的,因而类意识、终极关怀的视角、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伦理、反思和重建现代性的后现代观念、与高科技发展相应的新时空观等成为当代精神文化体系的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韦苏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尼尼安.斯马特著,《世界宗教》,高师宁等译,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爱德华.W.萨义德著,《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