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戏剧文学创作与研究综述化毕业论文(4)

2013-07-04 01:07
导读:为评奖而创作,是误区之二。这一点在一些国家剧院中比较突出。有些剧院领导者不是从艺术方面着眼,而是为了向上级领导表现自己的政绩或为评奖而创

    为评奖而创作,是误区之二。这一点在一些国家剧院中比较突出。有些剧院领导者不是从艺术方面着眼,而是为了向上级领导表现自己的政绩或为评奖而创作。在他们看来,抓到一个好题目,就有可能获奖。这洋,一些表现英雄模范人物的纪实性戏剧便应运而生。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戏剧表现英雄模范人物,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何表现。有些创作者在创作前对英模人物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通过几次采访或调查便动手创作。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只得“急就章”。展现在舞台上的英模人物,思想境界很高,艺术感染力却不强。这样的戏,多数靠行政手段推销戏票。评奖一过,很少再演出。
    排戏投入大,追求舞台豪华,是误区之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戏剧界刮起了一股舞台制作豪华风。以前几万元可以排一个戏,现在却要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戏也不在少数。这除了物价上涨的因素外,恐怕与一些人的思想认识有关。在他们看来,只有舍得花钱,才能搞出艺术精品来。因此,有些人不是注重剧本创作,而是拼命加大舞台演出的投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攀比风,使得本来资金就不足的剧团更是雪上加霜,而有的戏演不了几场就草草收场,根本不能收回成本。〔10〕
    误区之四,有些实验戏剧严重脱离大众,使得这种“实验与探索”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与价值。小剧场戏剧《倾述》似乎就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剧中的男、女两个演员在挂满了电灯泡的“房间”里认真地“倾述”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恋爱故事和人生体验,是那么动情、那么真挚。但在观众听来,就像鲁迅在《祝福》中写到的人们听祥林嫂讲述她的儿子被狼吃掉这件事时的那样乏味。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键在于怎么写
    很显然,一些纪实性戏剧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写的问题。40年代,田汉创作的21场话剧《丽人行》,就取材于上海工人阶级的优秀人物茅丽英的英雄事迹,还有北平发生的“沈崇案”和上海发生的“摊贩案”等几件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反响。陈白尘的《升官图》等作品在当时受到欢迎,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一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红色风暴》、《白毛女》、《董存瑞》、《焦裕禄》等作品也产生过很大影响。杨利民创作的《地质师》,剧中的主人公就是以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高级地质师王启民为模特创作的,也是一出写英雄模范的戏。但是,作者并不是为宣传英雄模范而写这个戏,他写这戏时,王启民还没有被树为典型呢!《地质师》写完一年之后,王启民才被大庆油田树为典型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赞誉他是“第二代铁人”,在全国掀起学习王启民的热潮。更主要的是,作者虽然被王启民的模范事迹感动得落泪,但是他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照搬生活,罗列英雄模范的事迹,而是融人了自己对英雄模范人物的理解和对人生的经验,塑造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说,他一想到王启民的事迹,“眼泪就要流下来,对比起这些人,我是何等的渺小。”因此,他在创作之前“总是想到骆驼,总是有一匹络驼在我的脑海里迎着风在沙漠里行走。”于是,他就想写“一种骆驼精神”〔11〕。实际上,剧中不只是写了王启民,而是写了以王启民为代表的一代石油战线上的知识分子。他要写的“骆驼精神”,也就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该剧的现实意义也是通过人物形象和这种精神体现出来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话剧《地质师》的成功,很值得人们深思。同样是写英雄模范人物,为什么有的戏不成功呢?这说明并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么写的问题。有的人把创作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把写戏等同于写报告文学,一两个月或两三个月就写出一部戏。而杨利民创作《地质师》却是十几年的生活积累,从开始创作到舞台演出,历时近两年的时间,前后修改了9稿。有人说,历史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怎么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品来呢!《地质师》获奖后,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不是我们写剧本的有什么远见,而是高尚的人,总会得到党和人民的爱戴。这件事也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更早地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人,别等到他死了,或是热起来再挤着去采访。假如不是十几年前我就与王启民交了朋友,现在现炒现卖,那他决不会跟我谈那么多他命运和情感的经历,甚至是一些隐私。因为他现在已经被记者包围,而且这是一个拒绝采访和不愿意谈他个人的人。”〔12〕这些话对于那些急于求成的创作者们来说,应该是一个警示。


    〔1〕邵宏大、新好《一曲“心灵的颤音”——评话剧〈地质师〉》,《中国戏剧》1997年第2期。
    〔2〕刘平《用青春与生命谱写的赞歌——看话剧〈地质师〉有感》,载199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3〕赵文翰《北方女人黑土地——看话剧〈一人头上一方天〉》,《中国戏剧》1997年第2期。
    〔4〕见《’96话剧精彩的句号——〈商鞅〉》,《中国戏剧》1997年第3期。    
    〔5〕杭天勇《话剧〈棋人〉引发争议》,载1996年3月27日《光明日报》。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6〕见《独立制作人为话剧带来了什么》,载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
    〔7〕严正《青年话语谈话剧》,《中国戏剧》1996年第5期。
    〔8〕见《给话剧当头棒喝》,载1996年3月22日《戏剧电影报》。
    〔9〕见《独立制作人为话剧带来了什么》,载199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报》。
    〔10〕参见云翔《当前戏剧市场化进程中的几大误区》,《中国戏剧》1997年第9期。
    〔11〕杨利民《话剧〈地质师〉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
    〔12〕杨利民《话剧〈地质师〉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

上一篇: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诗学与“天生的见解”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