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化毕业论文(3)
2013-07-06 01:18
导读:资料 上新的发现,又缺乏对问题新的阐释。 目前的近代小说研究还只集中在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四大家身上。近年来香港和上海分别举办了黄世
资料上新的发现,又缺乏对问题新的阐释。
目前的近代小说研究还只集中在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四大家身上。近年来香港和上海分别举办了黄世仲(两次)和陆士谔的学术研讨会。对这两位小说家的研究有了若干推进,这是可喜的现象。惜乎对黄、陆两家真正有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
以上六家是近代小说研究中最受人关注的对象。绝大部分论文也多围绕如上六家进行论述,至于对数以千计的其他近代小说和多数小说家则少有人问津。只研究少数作家和作品,这是一种研究的误区和盲点,十分有碍于近代小说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仅仅抓住少数几个作家和有限的几部小说,不可能正确认识近代小说的全貌,也不可能对近代小说的长处和不足做出科学的判断。总之,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近代小说的客观存在是很不相称的。
二是因袭太多,缺乏创新。
前已说过:有的论著,既无新资料,也没有新观点,论述上更缺乏新的阐释,研究方法上也比较陈旧。有的还故弄玄虚,什么“新解”、“新探”、“新论”、“新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也有的生硬地搬一套西方文学理论术语,但研究主体本人并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只是囫囵吞枣,生硬地运用,其所引西方理论与他所论述的近代小说几乎不沾边,看后不知所云。另方面,某些研究客体,从研究文章看起来篇数不少,但高质量的不多。比如研究李伯元的文章(1977-1996)就有136篇,真正理论上有所开拓,研究上有所深化或史料上有所发现的至多有30篇,占不到四分之一。其他近代小说研究也有类此情况。研究论著低水平的重复,所谓“泡沫学术”,是当前学界的一个普遍现象,近代小说研究也处在这个怪圈中。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是作家研究不深不透,连近代小说四大家亦不例外。
在大陆,我尚未见到一本全面而有深度地研究李伯元和吴趼人小说的书。那么,什么才算深、透呢?我认为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文学大家或重要的作家,所谓研究的深透,其表现之一应当是研究资料和研究论著的系列化。一般说,一个重要的研究客体,至少要具备如下几种研究著作:
全集和文集
作家年谱
作家思想和和作品研究
作家研究史料(资料)汇编
作家研究论文目录索引
以这个框架来要求以上近代六位小说家,都不大具备。李伯元、吴趼人出版了《全集》,这对研究这两位作家很有好处。其他四位都没有《全集》或《文集》出版。至于对这几位作家及其作品深入的研究,除刘鹗及其《老残游记》外,至今也很少见。
四是还有些半空白状态的问题,需要下真功夫、花大力量作专门的认真的研究。
我这里提出以下三点:
1.近代翻译小说的研究。
这个问题虽然已有人开了个头,做了点研究,但十分不够。近代有翻译小说2545种,有翻译家约200人,但我们研究得很差,许多问题都需要从头做起。我这里举一例子,即关于近代翻译小说家的生平。近代有翻译小说家200人,其中大部分翻译家的生平我们不了解。今天我们了解的或者说比较熟悉的近代翻译家,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著名的文学家或思想家,如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辜鸿铭、马君武、周瘦鹃、包天笑、徐卓呆、曾朴,以及“五四”前夕的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陈独秀等,而许多专业的翻译家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了解得很少。比如最早翻译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译为《俄国情史》)的戢翼翚、以翻译俄国文学三大家(莱蒙托夫、契诃夫、高尔基)而出名的吴梼,最先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与《初恋》)和法国龚古尔兄弟的成名作《基尔米里》(今译《日尔米尼·拉塞得》)的陈嘏,最早翻译英国唯美派王尔德
戏剧《意中人》(今译《理想丈夫》)的女翻译家薛琪瑛,以翻译侦探小说著名的奚若等等,对他们的生平至今不甚了解。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正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有些翻译家甚至连其性别都不清楚。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代女翻译家陈鸿璧。陈鸿璧,是辛亥革命前后重要的女翻译家,他翻译欧美小说多种,仅在《小说林》创刊号上,就推出她的三部长篇翻译小说,即英国佳汉的
科幻小说《电冠》、法国加宝尔奥的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和佚名的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小说林》共出版了12期,每期都有陈鸿璧的翻译小说刊登,可见她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华而又有点小名气的翻译家。另方面,在此前后,她还有多部翻译小说由小说林社、上海广智书局、群益书局出版了单行本,而且翻译质量也相当高。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女翻译家,我们却对她所知甚少。我曾依据她是近代著名画家陈抱一的姐姐知其为广东新会人,是梁启超的同乡,但对她的学历和精通
外语的情况,至今不清楚。正因为如此,以致引起一位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颇有研究的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忠行对其性别的怀疑。中村先生认为:陈鸿璧也像周作人早期发表翻译文学作品化名为“碧罗女士”一样,是一位男性译者的“假籍 ”[2](P14),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我最近查到:陈鸿璧辛亥革命后曾任《大汉报》(苏州)的主笔,《妇女时报》第5期(1912年1月23日出版)上有她的画像,题为苏州《大汉报》主笔陈鸿璧女士。这条材料足以说明陈鸿璧确是一位女性。近年来我又发现陈鸿璧若干材料[3] (P221-224),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能详谈了。
2.关于近代报刊的研究。
传播方式的变革是近代文学(1840-1991)较之古代文学不同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近代文学在传播方面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报刊成为近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要载体。近代报刊的出现,与近代小说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近代小说的主要载体就是近代报刊。近代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首先发表在报刊上,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邻女语》、《东欧女豪杰》等。以近代小说大家吴趼人为例,他的16部中长篇和全部短篇小说,除《恨海》一部是先出版单行本外,其他全部小说均是先在报刊上发表。由此一例便可看出近代报刊与近代小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