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网(3)

2013-07-27 01:07
导读: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 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页。)
  其二,马克思善于把人、人类、人类社会的过程抽象成“关系”或“关系” 的集合。而“关系”就是对立统一,就是辩证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 于人能够“生产”,而“生产”则表现为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因此,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他指出:“不论是生产本身 中人的活动的交换,还是人的产品的交换,其意义都相当于类活动和类精神——它们的 真实的、有意识的、真正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 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 ,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注:马克思: 《詹姆斯•穆勒<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页。)生产关系的演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化 。他指出:“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 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 ,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 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 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注:马克思: 《雇佣劳动与资本》(1849年4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5页。)而马克思 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论模式,亦表现为关系内部之对立统一与关系和关系的 对立统一。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对立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之对立统一。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三,强调运动的普遍性、永恒性。马克思指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 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例如,历史的运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的运动给我们提供了工业产品,等等。”他还认为:“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 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注:马克思:《的贫困》(1847年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 139、142页。)等等。
  关于第三点,人是历史的主体,而人的活动即实践则表现为是历史的本体。以下依次 论析此历史的主体与本体。
  其一,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出发点或第一个前提。前引马克思语:“任何人 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人与社会是统一的。马克思认为:“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 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 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123页。)人又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 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 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7年3月22日前后),《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585页。)人又是物质生产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 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 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300页。)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为历史的主体,在于他有其本质力量、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 。三者似为不同的提法,但其内涵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力量首先在于他们能进行生产活 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 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 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其还表 现为如前引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其还表现为人是有意识的 。马克思指出:“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 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 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 —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能动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 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加的脚注(186 7年7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10页。)。从根本上讲人“是能动的 自然存在物”(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7页。)。人的本质力量又表现为人的激情。马克思认为:人“ 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注:马克 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 9页。)。正因为人的这种本质力量使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这在下面还将详叙。

中国大学排名


  其二,人的活动,亦即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身。马克思、恩格斯 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神 圣家族》(1844年9—11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而人的一 切社会活动、甚至人的社会生活又都是社会实践。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56页。)他还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 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正因为实践的这种重 要性,所以人的本质可以从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原则也可从人的社会 实践性原则去理解。
  唯物史观最高层次的三个原则还构成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与基本方法,即唯物辩证的 历史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这里就不详加论析。唯物史 观之所以为唯物史观在于它的本质与精神,亦即最高原则与方法。西方新创 始人之一卢卡奇以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不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的一些研 究成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命题的‘信奉’,也不是对‘圣书’的解释。与此相反,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指的只是方法。”(注:卢卡奇
上一篇:别出心裁的断代经济史--读何德章著《中国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