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网(5)

2013-07-27 01:07
导读:),《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68、83、130页。),生产方式(注:马克思认为:“对于这个 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
),《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68、83、130页。),生产方式(注:马克思认为:“对于这个 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来说,这些范畴是有社会效力的,因而是 客观的思维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67年7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3卷,第93页)),历史的关系(注:参见马克思《学手稿》(1857—185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05页。),等等。马克思有时还把生产关系与 交换关系并列使用(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10月4日),《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5卷,第694页。),把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注:参见马克思《剩 余价值理论》(1861年8月—1863年7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第473页。) ,等等。


  正因为如此,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理论家才更有可能对生产力、生 产关系以及整个唯物史观作新的解读与发展。
  关于第二点。在上述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引文中可以看出,这一理论 模式是一个基础与上层、作用与反作用的多层次架构与系统过程。易言之,其具有 结构的立体性与发展的辩证性。这就使我们能借助这个理论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社会 结构,动态地、辩证地考察社会演化。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这样做的。如关于人类社会 形态演化与取代的规律性描述,就是因角度与层面的转换,有本质一致而表现形式不同 的诸种描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社 会经过的五种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 的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一书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时,也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依 次出现的社会形态:“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 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 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在1886年出版的 《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的必然性。此为“五形态说” 原形。后斯大林将之固定化、普遍化。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几乎于此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三形态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 草稿)》中写道: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 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 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 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 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卷(上),第104页。)
  许多论著认为,“三个形态说”是马克思成熟的思想。这在《资本论》里也有所阐述 。在《资本论》第1卷“商品拜物教”一节中,马克思从剖析价值形式的资本入手,把 整个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直接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这 同“三形态说”是一样的。
  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除上述两种主要划分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划分。如以阶级斗 争为着眼点或标准,把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划分成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注: 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33页。);以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力为着眼点与标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资产阶级以 前的社会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注: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册(1863年7月—1864年6 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4页。);以社会文明的程度为着眼点与标准,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史前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注: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特点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等(注:参见 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1页 。)。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显然,上述种种划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观察历史结果。它们虽貌似不同,却本质 一致,是互相说明、互相补充的。当然,人类社会各个部分的发展历程,在总的趋势上 是一致的,而具体阶段的表现形式和细节又可互不雷同、各有特色。一般来说,对一种 将阶段分得过细的划分,可能在内容上更为具体,但其所代表的普通性与一般性就受到 限制;反之,一种将阶段分得比较宽的划分,可能在内容上比较简单、抽象,但它更反 映出普遍性与一般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三个形态说”是值得认真地加以研究 的。


  总之,这种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既是唯物史观解读的空间,也是唯物史观发展 的空间。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形态,我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仍具有 生命力”、“的初级阶段”等新观点。
      四 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从而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 机制。在人类思想史上,诸思想体系及其物质外壳既有属于开放的系统,又有属于封闭 的系统。所谓封闭的系统,系指这一理论系统没有长时间,更没有广泛、深入地与外界 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具体而言,这种系统由某位家、思想家一次性完成,就终 结了;或者由几位旨趣相类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某一历史阶段完成,就终结了。封闭的 理论系统每每表现为其学院式或象牙塔式的特征。其一般不整体地、长时间地、主导性 地付诸社会实践,即不会成为那一时代的主流政治或主导的价值观。它只是在成为人类 、人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后,才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如中国的老 庄思想体系、墨家思想体系、杨朱思想体系、名家思想体系,西方的苏格拉底思想体系 、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黑格尔思想体系、费尔巴哈思想体系、康德思想体系、尼采思 想体系、罗素思想体系,等等。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所谓开放的理论系统系指这一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 息的交换。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基督教思想体系、伊斯兰教思想体系 等则属于开放的思想系统。这种系统之所以保有开放性或交换性,在于其具备下列特点 。
  首先,这一理论体系必须是实践的理论体系。理论之冲破象牙塔、学院的禁锢,摆脱 纯意识之形式转化为社会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社会实践的本身就具有主客体 之间、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实践与外部之间的广泛联系,就存在内部发展的动力 ,从而构成开放的系统。一般来说,理论体系的核心或原生态表现为哲学。哲学之付诸 社会实践又演化为政治,付诸历史实践又演化为。当然,这一实践还有量与质 方面的要求。即这一实践不是短暂的、片断的、浅尝辄止的,而是长期的、广泛的、深 入的。这样,这一实践每每有千万、亿万民众参加,亦即这一学说有千万、亿万信仰者 ;这一实践每每延绵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其次,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广泛的、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其 核心概念或的出发点既深刻地反映了人的本质、
上一篇:别出心裁的断代经济史--读何德章著《中国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