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网(4)

2013-08-13 01:13
导读:北朝世家大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数百年不失根本之地,具有雄厚的土著根基。许多名家大姓兼有地方豪族的特征,采取了 “ 双家制 ” 的生存方式,与

   北朝世家大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数百年不失根本之地,具有雄厚的土著根基。许多名家大姓兼有地方豪族的特征,采取了双家制的生存方式,与乡里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宗人少年时多居乡里,壮年游宦至京,致仕后返回乡里。为官者每四时与乡人父老书相存慰[30]。双家制的存在,在一定时期保证了世家大族的根基,使其不致因某些突发性的变乱而举族覆没。

   作为家族的组织形式之一,双家制固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态,但既要维系在乡里的财富和声望,又要保持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俸禄,往往要受到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二者往往不可得兼。北魏前期,百官无禄,入京居官的士人失去了宗族乡里的依托,生计窘迫。郑羲至京,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卢义僖在乡,有谷万石贷民,入京后虽居显位,每至困乏。太和改制后,随着名家大族的大部分成员成为显宦后,双家制的重心便逐渐由乡里转入城市,官俸也开始成为家族的主要来源。北魏后期,范阳卢氏中居于京师者即有百口之众,裴植出为刺史,自州送禄奉母,及赡兄弟[31]。在这种背景下,世家大族与乡里的隔膜日深,关系渐远。当北魏末年战乱突然袭来之时,许多久居显宦的大族已失去了乡里的缓冲。赵郡李奖阖门百口,同居京洛,既被羁系,无由自拔[32];弘农杨氏举族百口无以自适[33]。

中国大学排名

 四、官学与私学:北朝世家大族的家学门风

 

   儒学继世,经术传家,通常被视为北方世家大族的一般特征;前辈史家于南北学风之异同亦多精辟之论[34],在此,仅就北魏官学与私学的消长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略作阐述。

   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有着明显的地域色彩,在洛下公卿以虚咏竞扇的同时,河北大族则笃守汉代以来的学术传统,学风古朴而保守。永嘉之乱后,随着河洛名士的南迁,玄学在北方几乎完全消失。

   北朝儒学上承汉代经学,重视章句训诂,已为史家所习论,即所谓北学深芜,穷其枝叶[35]。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经学中一度绝响的谶纬占候之学在北朝又重新得到了复兴。东魏年间,李兴业使梁,主客问答称北方郊、丘规制用郑玄义,参以纬书《孝经援神契》,为朱异所非[36];《颜氏家训·勉学篇》谓北朝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述而已。如果重视章句训诂乃是学术传统的承袭,那么谶纬之学盛于北方,无论俗儒,则与北方的社会政治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北魏初年汉族士人中得以贵显者,多兼通谶纬之学,燕凤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37];许谦少有文才,善天文图谶学[38];崔浩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该览[39];高允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公羊春秋》[40]。拓跋鲜卑以草原入主中原之初,与汉隔膜甚深,相对于深奥的儒学典籍和礼仪,谶纬占候更为浅近和实用,因而也最容易为鲜卑统治者所接受。这一时期的记载中,常常见到行军征战中用汉人占候风角、卜测吉凶或名士广引图谶取昧魏主的事例,这是北魏前期拓跋鲜卑与汉文化的一种较低层次上的结合。对于北方大族而言,明习谶纬占候之学,是博取仕途功名的重要手段,尽管他们内心对此道并非笃信不渝。直到北魏后期整个社会的汉化程度已大为提高的情况下,纯粹以儒学至显的名士仍极为罕见,孙惠蔚六世以儒学相传,通《诗》、《书》及《孝经》、《论语》,明《易》、《礼》及《春秋》三传,自太和初入仕,二十余年,久滞小官;至孝明帝时方为光禄大夫、济州刺史。《魏书》谓魏初以来,儒生寒宦,唯有孙惠蔚最为显达[41]孟信颇传学业,常言:吾家世传儒学,而未有通官,当由儒生非世务也。[42]

   与章句谶纬治学风行的同时,汉代经学中师徒延受,弟子相承的传统在高门大姓中却一度绝迹。北魏初年,赵郡李孝伯、渤海高允未达之时,都曾居乡教授;及至通显,此业遂废。在此之后,河北高门中延徒受业者罕见其人。自太武帝之后,私学在北方一度受到严格禁止。太平真君五年(444)诏,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43]。这一诏令的颁布,是当时佛道之争的间接反应,并与当轴的天下第一盛门崔浩有着直接的联系。北魏一朝,虽屡有兴废,却始终无讲授之实。北魏前期,中书省和中书学是名门大族的翔集之地,中书博士是汉族士人所历最多的一个官职。《征士颂》中详尽描述了被征诸士在中书省中上预朝会、下谈公务等种种活动,却丝毫不及讲诵传授这一中书博士的主要执掌。《魏书·李郁传》称:自国学之建,诸博士率不讲说,朝夕教授,惟郁而已。在这种背景下,中书博士一职逐渐成为世家大族的迁转之资。在太和改制后,国学不立的状况仍没有很大改观,《魏书·宣武帝纪》载建昌元年夏四月诏云:迁京嵩县,年将二纪,虎闱阙唱演之音,四门绝讲诵之业。博士端然,虚禄岁祀,贵游之胄,叹同子矜。[44]

   私学之禁与国学不立,与鲜卑民族的文化水平固然有一定的联系,而身居高位的名家大姓,也负有相当的责任。陈寅恪先生指出:魏晋之后,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中心转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世业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所谓南北朝之家学者是也[45]。十六国至北魏前期,河北大族对于土地和的控制并不十分稳固,政治权势也不够稳定,时隐时显,或兴或衰。比较而言,文化上的优势是他们唯一可以凭籍的立身之资,也是其门户得以延续的最为可靠的保证。为维持这一优势,便有必要在学术上构筑垒壁,确保自身在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北魏时期,河北大族在文化上世代承袭的特点十分明显,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家族,自永嘉以来的家学世传斑斑可考,名家子弟率多学养,而文化上的世代承袭便意味者政治上的累世贵显。

   世家大族在学术上的垄断严重影响了北方文化的,也阻碍了孤寒之士的仕进之途。《隋书·经籍志序》:

       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库所有,才四千卷。……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迁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

丧乱之后,流离的典籍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崔亮入魏,兄崔光谓之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陇西李冲)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崔亮答以安能看人眉眼[46],李彪因渤海高闾家富典籍手抄口诵,不暇寝食[47]。刘昼恨里下少坟籍,便仗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宋世良家多书,乃造焉[48]。前引诸例中不乏一些具有士族身份者,而普通寒士的际遇更等而下之。

   学术的垄断必然造成学术本身的蜕化,在北朝大族中,真正有较高儒学造诣的大儒并不多见。太和改制后,名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获得了与鲜卑贵族同等的特权,贵游子弟可以凭借门第轻易晋升高官显位,经学儒术也不再是他们唯一的晋身之途。于是,大族中家学的延续便呈式微之态。

   太和改制后,北方的文化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儒学骤兴。《隋书·儒林传序》:

   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缙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

《魏书·儒林传序》:

   虽黉序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 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儒学的勃兴,其中心在私学而不在官学,缝掖巨儒也多不出自名门大族。北魏大儒徐遵明、张吾贵、刘兰等人都无显赫家世可称,《北史·儒林传》所见诸人,或门族寒陋,或家世贫贱。授业者既不是名门显宦,生徒也非贵游子弟。《北齐书·儒林传》记述这些负籍从宦之徒的问学之状是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憩桑梓之阴,动逾千数

上一篇:华南古越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