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建当代文论话语的基点在哪里(3)

2013-08-19 01:12
导读:削平、表现冲动的萎缩、接受兴趣的转移……种种迹象表明,叙事将会进一步扩大它的地盘,成为以后文学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品类。面对这样一种文学现实
削平、表现冲动的萎缩、接受兴趣的转移……种种迹象表明,叙事将会进一步扩大它的地盘,成为以后文学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品类。面对这样一种文学现实,在抒情文学传统中所形成的古典文论范畴和批评话语只会显得不伦不类、捉襟见肘和无所适从。在以前的中西批评术语之战中,我们那些博大精深的兴象、妙悟、传神、韵味、风骨、情采、境界被种种意浅味寡的主题、情节、内容、形式、典型、挤兑得无地自容了,这当然令人憋气,而更让人难堪的是,在以后的中西批评话语之争中,我们眼看着我们的古典批评话语依然得在原型、反讽、陌生化、镜像化、堂皇叙事、符号矩阵等等现代西方批评话语面前甘拜下风,看来,由于古代批评话语与当代批评对象的错位,我们恐怕难以获得重振古代文论雄风的契机,也并不能使我们赢得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无意为重建当代文论话语(通过承接传统和转换古代文论)的热心倡导者泼凉水,而只是想澄清和指出一些基本的事实。应该承认,重建当代文论话语这一话题其实还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诱惑性和煽情性的,因为对于当代文艺理论界的学人来说,又有谁不想拥有我们自己的术语、范畴,自说自话,又有谁想邯郸学步代洋人立言以致承受失语的痛苦呢?然而问题是我们当然可以热血沸腾地冲动和罗曼蒂克地幻想,但我们更应该冷静而平静地面对现实。而现实的境况是我们早已丢失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捡回来似乎不太容易,我们的脑子中也早已塞满了种种西方古典、现代的范畴概念,把它们扔掉似乎又不大可能。我们现在惊呼失语,试图重建自己的文论话语,但即使是最基本的命题设计,我们不是也失语般地借用了话语(discourse)这一当代西方文论的重要范畴吗?因此,假如失语之说可以成立的话,我们的文论话语重建工作也只能在已经失语的基础上展开,在继续失语的过程中完成。而既然我们无法扭转这一局面,那么少一些不切实际的主义姿态,少一些虚构杜撰的中西对抗立场,多一些打量他者话语虚心、善意的目光,同时也多一些消化它们、为我所用的自信和气量,我们的话语重建工作才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附记:上文写毕,笔者又读到了曹顺庆、李思屈二先生的长文《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对于曹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它的第四部分内容“重建的重要步骤——运用”,因为能否运用和如何运用不仅关涉到中国话语究竟应该在当代学人心目中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而且也关系到重建过程中转换生成的得失成败。然而,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以为曹文仅仅在表层上分析了人们不运用的主观原因,却回避了从深层去思考为什么人们不运用或难运用的客观依据。曹文说:“有很多人都对中国文论话语的价值深信不疑,但就是没有运用的意识,理论家们大多是把它束之高阁,以供把玩。这种态度表面上十分重视中国文论,实际上却在不自觉地把中国文论从现实的沃土中连根拔起,阻断了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可能性。”我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少运用多把玩除了一个理论家的“意识”问题外,是不是它本身还暗含着一个可运用性弱、可把玩性强的事实呢?
    我想应该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无论是从思维运演还是从固定的层面看,传统文论话语基本上都是鉴赏式的。这是古人感性冲动的一种凝结,是他们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的体现。当我们对这种鉴赏式的话语采用一种鉴赏式乃至把玩式的态度时,我们不但能与它迅速接通,而且还能获得一种上的愉悦和享受;而当我们以一种理性分析的姿态与它交往时,则难免会有生硬切割之痕。之所以会如此,关键在于前者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效应而后者则无法形成这样一种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鉴赏式的文论话语重凝固性的结果呈现轻发散性的过程表达,所以它常常以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方式封闭了思维的进一步演进。同时,也由于它在形成过程中没有经过理性的设计和的爬梳,致使它的深层结构中缺少一种分析的功能。这样,当鉴赏式的文论话语转换成分析式的批评话语时便难免捉襟见肘,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因此呈现出了被运用性差、可操作性难的特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因此,当曹文以“意象”为例来说明国人缺少运用意识以致成全了西方人的“意象批评”时,我以为这恰恰暗示了中国文论话语的缺陷。事实上,中国的“意象”之所以没有演变成西方的“意象批评”,关键在于作为“意象”的传统文论话语不具有生成现代批评话语的基质。而当“意象”被移植至西方文论语境中之后,由于西方思维方式的渗透和言说方式的改造,才终于使“意象”具有了理性内涵,也才终于使意象批评话语的建立具有了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象批评固然借鉴了中国的意象,但它依然是一种西方批评话语,它的能运用、可操作也依然是建立在西方的文化、文论语境之上的。而在中国本土语境中,意象批评并非传统文论话语的意象之产物;从意象批评的可运用性方面,也并不能必然推出中国的文论话语具有实际运用的丰富的可能性之结论。


    1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2 钱中文:《会当凌绝顶——回眸20世纪文学理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3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年第2期。
    4 傅铿:《传统、克里斯玛和理性化》,见《论传统•译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美]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第440-441页。
    6 转引自佘树森:《中国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宗白华先生亦有类似说法,参阅《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7 [美]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中国大学排名


    8 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见《中西比较美学文学》,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9 罗钢:《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10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11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上一篇:清人对“封建”的两种评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