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教科书中的意识型态、历史图像和世界(2)
2013-08-21 01:08
导读: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洛阳与长安都先後沦陷",在叙述时,使用"乱"、"劫掠","破坏"等字眼,正是的观点。大陆的叙述则是"黄
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洛阳与长安都先後沦陷",在叙述时,使用"乱"、"劫掠","破坏"等字眼,正是的观点。大陆的叙述则是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奋战十年,行程几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在长安建立了政权,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 "起义军的奋战"、"唐朝的反动统治"等,呈现了大陆的观点。这个例子也可看出香港"务实"的基本态度——对黄巢不忧也不眨只称他的起事为唐未民变中"势力最大而且为时最长的"。外国史部分台湾、大陆两边的重点也不相同。台湾重西欧、美国史介绍,大陆重战争及平民战争的描述如拉丁美洲反西班牙独立运动、埃萨俄比亚之战等,"有些战争,连我们也不知道,"王寿南教授说。外国史如古埃及,台湾重层面的介绍,大陆强调奴隶制。文艺复舆,台湾强调"主要精神在讲人文主义,使人重新领悟到人的尊贵和重要性"。大陆则认为,新文化的复兴系"为资产阶级而服务"。
两本现代史
在近、现代史的部分,两边更是各说各话,"读起来象是两回事," 王寿南说。例如黄埔军校的建立,大陆强调的是"在苏联和...的帮助下" 成立的;台湾没说得那麽明,但从上下文意记来,故总统蒋中正居功厥伟。 抗日战争方面,台湾教科书以 "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日军暴行、抗战军事的进展、抗战时期的内政外交等列序说明, 基本上采国民党中央政府的立场。大陆则强调...在抗战後战场的全面开辟,强调"国民政府因怕人民在抗战中壮大力量,只发动政府及军队的片面抗战,造成战场的严重失败, 共党实施全面抗战,有利配合国民党的全面作战,威胁敌人後方。"对国民党及蒋家政权,大陆教科书非常不友善。如现代史讲"南京政权成立"有如下的叙述:(四大家族是指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 陈果夫陈立夫四家,他们利用
政权, 巧取豪夺,积聚巨额财富,又依附英美帝国主义,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官僚资产阶级。" 而如"国民党反动派"、"蒋家王朝"等更是他们常用的形容字眼。比较起来,对...及毛泽东等...员,台湾教科书用的字眼持平得多。 在谈到毛泽东时,只在剿共时一笔带过,完全没有敌意倾向。近现代史部分,香港方面只叙述事实部分中抗日战争国共两方的"贡献"都有,但认为"国军为主要的抗日军力",而抗日的第二阶段中"八路军"及"新四军"亦发挥牵制日军的作用,而且,共军在抗日战争坐大了实力。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汉人沙文主义不见了
在大陆近现代史的教科书上,看不到台湾教科书下讲授甚多与台湾相关的史料,如台湾的开发、建设,台北成立与中书支会等, "大陆是将卅八年以後的中华民国,当作消失了看待," 王寿南老师说。香港对国府迁台之後的历史则著重成就的描述。近现代史的年代,延伸到一九七八年邓小平访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曾纳入教科书内容的天安门事件,完全删除。但两岸也有相同立场的地方,像对国父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两岸都一致肯定。一些历史人物,像促进民族融合、立功异域的人,如张骞、班超等;抵御外侮有功的,如卫青等:及对学术思想等有伟大成就者,如司马迁等,两岸都持肯定看法。比较起来,大陆对少数民族较尊重,在教科书中不见(汉人沙文主义〕,课文中找不到到戎、蛮、夷、狄等形容词,也没有五胡"乱"华,"靖康耻"写成"靖康之变",孝文帝"汉化"写成"改革"等,研究大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师大历史系教授廖隆盛认为,"比台湾平实许多。"随著两岸的交流越多,两岸对历史的看法也有些部分建立了共议。王寿南指出,像"五胡乱华",在新的教本里,已不再强调是隋唐的"对外武功"了, 很可能将来以;内部战争"来处理:而大陆,也不再说抗日是...打的,逐渐承认国民党的抗日功劳。
秋海棠和老母鸡
国立编译馆在科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陆所选的课文,古文、诗词较少,白话文及小说、
戏剧较多:相较之下台湾所选的文言文较多,且包罗万象,从论语、、尚书左传,至史记,连佛典的都有。而且在台湾国文科的教学目标上,还明列"学标准国语"、"毛笔书写能力"等大纲,显然台湾的国文教科书,除附带语文能力的训练外,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两岸教科书的比较,最令人印象深刻是中国地图。中国有多大呢?台湾是 "秋海棠",大陆是,老母鸡"。谁对谁错?因的缘故:台湾仍采行"秋海棠"的地图,但目前已在注释上适时加进民国卅八年後大陆如铁公路建设等建设,或可弥补一些缺憾。香港则以"老母鸡"为中国版图。台湾有些地理老师认为,大陆教本中,以民谣俚语等口语型式,来表达地理现象,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沸泉像锅哗哗开滚的开水","要想富,先修路"等十分欣赏,许多专家也在讨论或许可参考加入这些教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谁是"藏镜人"?
读了这麽些看来有些相同、事实上是很不同的教科?有何感想,曾在海峡两岸都上过课,目前念天津南开中学初中三年级的林同学说,都是要背的,背过就忘了,哪会有多少影响?他认为,教科书唯一的用途就是方便
!龚鹏程教授认为,其实教科书传递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许读多了大陆那样讲阶级斗争、反抗压迫的教科书,大陆的同学会比较知道人生的黑暗面,面对人生的波折会比较有竞争力也不一定;反之,在台湾常讲仁爱、互助、诚实等教科书的薰陶下,或许同学未来对的看法,会比较往平顺通达的那面去走,但真正面对险恶时,或许会比较惊慌失措也不一定。但龚鹏程强调,这些都只是猜测而已。因为谁也不知道读过这些教科书,"内化"成价值观的东西,究竟有多少?或许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的差距,才是真正"藏镜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