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就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为疮,山虻绕衣飞扑扑。
桑林椹黑蚕在眠,妇姑采桑不饷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申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作者本来就生长在水稻产区.的贫困人家,长期与农民接触,比较熟悉,了解农民,因此将南方稻田劳动的艰苦辛劳情形描写得真切细致,生动自然。而他的另一首《野老歌》更是尖锐地揭露当时的矛盾:
“老翁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斗,船中养犬长食肉。”
此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山区老农耕种三四亩山田,收入不够缴纳赋税,到了年底家徒四壁,只得上山去采集野生橡树籽来充饥。而来自南方西江的商贾船上不但有成千上万的珠宝,连船上养的狗都天天吃肉,当时的穷苦农民真是人不如狗。
张籍还有一首《牧童词》也写得很妙: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呜。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这首诗以通俗的生动地描写了牧童天真浪漫的放牧生活。前八句绘声绘色,使人如临现场,仿佛听到牛犊呜叫、牧童吹响芦叶的声音。末二句借牧童呵斥相斗的牛犊,小心官府截掉你们头上的角!据说北魏时,拓拔辉出任四川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油脂滑润车轮,便派人到处生截牛角熬油,吓得百姓不敢放牛。张籍借用这个典故揭露统治者的专横霸道,反映了人民怨恨官府的情绪。其尖刻和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刘禹锡(772一u2年),字梦得,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任过监察御史,累官至太子宾客、检校札部尚书。他与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友好,人称“刘柳”和“刘白”。他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官吏,对各地风俗民情比较了解,所写的诗歌也內容充实,含义深刻。他在广西连县任上曾写了一首(插田歌}:
“冈头花苹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苎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返,赤鸡呜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诗前原有小序:“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插田即插秧,该诗描写广西连县农民在“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水田中插秧劳动的情景,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互相打闹开怀大笑,。忽然来了一位地方小吏,去了一趟京城便自吹自擂起来,被农民们嘲笑了一番,颇具喜剧色彩。写得别开生面,生动有趣。
刘禹锡还写过一首《葡萄歌》: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蒿。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褥,修蔓蟠诘曲。
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架,布*[宀+幸]当轩绿。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瞠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此诗记述作者将生在野外的葡萄移栽到庭院台阶下,生长得一天比一天旺盛。葡萄长藤分枝很多,盘曲伏卧,有的枝条还伸向庭中的树枝,好像要寄托在上面。于是就搭设长架让它攀缘,碧绿的叶子在窗前披散。用米泔水来浇灌根部,还要疏松土壤让它输送营养。很快的就开出许多花,结出累累像珠玑一样的果实。葡萄长得像带着轻霜的马乳,在旭日照耀下像是龙鳞一般闪烁光亮。从山西来的客人看了也瞠目结舌。说是用这样的葡萄酿成美酒。送上一斗给当权者就可捞个凉州刺史的官职来当当。前面16句描写移栽葡萄的整个过程,从移栽、搭架、浇灌、到收获后的用处以及葡萄生长的各阶段的情况,都写得很生动具体。后一句是借用汉代的典故,孟佗送了一斛葡萄酒给张让,就捞了一个凉州刺史的官职。唐代的凉州此时已为吐蕃所占,朝廷却没有一人想去收获它,因此刘禹锡是借此典故加以讽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