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国的田园诗虽然可以远溯先秦的《诗经》和《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但只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走向成熟。一方面是动乱的和黑暗的,迫使一大批文人舍弃官场走向山林、隐居农村,过起田园生活,从而熟悉农村、接近农民,将之纳入创作题材之中。另一方面,自东晋以来大批中原士族迁居江南地区,而山青水秀风光绮丽的江南田园景色也会给他们以深刻印象,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因此山水诗和田园诗都产生于这一时期不是偶然的。
陶渊明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大司马、荆州都督陶侃的曾孙。他几经出仕,深感官场黑暗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弃官归田,在山林中寻找乐趣,在田园耕耘中领悟人生真谛。于是以田园风光和耕耘劳动为题材。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始祖。早在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他因母丧离职,与从弟陶敬远同居田舍,并参加农业劳动。他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中写道: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
日入相与归,壶浆老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诗中洋溢者诗人躬耕陇亩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中也展现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两句,写景传神生意盎然。令 A看到田野平旷、春风和煦,一派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也流露出作者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东晋义熙元年(406年),陶渊明在作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从此不再出来做官。归田后不久,他就写了一组《饮酒》诗,其中一首非常著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申抒发了他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已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种隐居田园的隐逸生活非常美妙,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了。
在退居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之后的岁月申,他写了许多田园诗,如有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萆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也是一首享有盛誉的田园诗。前八句诗坦露自己弃官归田的原因,用形象的比喻揭露官场的黑暗,像是陷人的罗网和樊笼。中间八句非常生动地描绘简陋的草屋、周围的田地树木、远处隐现的村落、依依的炊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田固风光圈,宇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无比兴奋的心情。
另一首是: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申,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中描写他居住在远离城市没有车马喧闹,人们相见没有虚伪的客套,只谈论这田里庄稼生长的情况。担心天气寒冷霜霰降临会伤害了田申的快要收割的桑麻。
还有一首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如果说前一首是从远景来描写农村田园景色的话,这一首就是从近景来描写农耕劳动.陶渊明扛着锄头去锄豆田里的杂草,一直锄到天黑月亮出来之后才回来,晚上野草的露水都打湿了衣裳,但他毫不在意,因为归隐田园就是他本来的意愿。前六句是直接描写劳动情景。具体真实,充满着农村生活气息。
陶渊明从事农耕,不仅是种植桑麻豆子而已,最主要的是种植水稻,他在弃官归田六年之后写的一首诗题目就叫做《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有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申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的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并表示要长期躬耕田亩的意愿。认为虽然起早摸黑的农耕劳动非常辛苦,但劳动是人们谋取衣食的基本手段。不能丢开它去贪图安逸,又没有官场的险恶,不会有飞来横祸,可以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何乐而不为?可以看出,经过几年农村劳动的实践,作为知识分子的陶渊明对于农业劳动已经有了几分理直气壮的自豪感。
当然,陶渊明不是普通的农民,在农村并非单纯从事体力劳动,他是过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所以在劳动之馀还会读书、写诗。他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的第一首就写道: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