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考察琐记网(6)
2013-10-03 01:09
导读:刻石很高大,为一代钜制。其没水处距现在河边很远,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时的河岸可能已在现在黄河的中间了。 汾阴脽以下的黄河
刻石很高大,为一代钜制。其没水处距现在河边很远,可以略知宋代河岸的所在,再往前溯,那时的河岸可能已在现在黄河的中间了。
汾阴脽以下的黄河岸边,断断续续还有这样的现象,不过不像汾阴脽那样的严重。我曾经举出过一些例证。应该说蒲州城外的黄河距城的远近最为以前一些时期的人们所关怀。蒲州城在今永济县西南黄河岸边。蒲州城以前为蒲州治所。蒲州的得名始于北周之时,州名虽然有过改变,州城却没有迁移过。永济县本来就是蒲州郭下的首县,可是这个首县竟然也得迁徙。永济县的迁徙是建国以后的事。我从河曲考察归来,路过永济县,也就到了蒲州城,才明白永济县在当时由于黄河的冲刷,是不能不迁徙的,我到蒲州城时,黄河的水势已退,城外有人在耕田,可是蒲州城西门的水痕仍依然可见。蒲州城外的黄河河身,不时东西摇摆,摇摆的幅度动辄数十里。建国以前,蒲州城西曾设过一个平民县,是属于陕西管辖的。这是因为黄河向西摆动,深入到陕西境内,所以平民县竟然改到河东。这虽然是黄河河身在摆动,同时也是在侧蚀。蒲州城南北一些原都是这样被部分侧蚀掉的。黄河水来时,原面被侧蚀了。黄河水去后,原来原上的土地竟然都成了原下的土地了。
九 峨嵋原和万泉县旧城
晋陕间黄河峡谷之东和其西一样,不仅有原,而且还多是大原,峨嵋原就是其中之一。峨嵋原位于汾水之南,黄河之东,涉及万荣、临猗、闻喜诸县的土地。稷王山就在峨嵋原上。稷王山西南还有一座孤山。峨嵋原相当平整,可是四面沟壑的沟头都在向上伸延,就是稷王山南北向上伸延的沟头甚至都能连系起来,原面虽未残破,可是残破的趋势是难于避免的。
和峨嵋原相关的几个县中,临猗县是原来临晋和猗氏两县合起来的,万荣县也是万泉县和荣河两县合起来的。其中万泉县的名称就曾经引人注意过。河东人有几句谚语,说的是当地有几个县的名不副实。这谚语是:“平陆不平,稷山无山,万泉无泉”。所说的倒也符合实际情况。平陆县位于中条山和黄河之间,山高水低,山河之间到处都是沟壑,没有平坦的地方。稷山为县是以稷王山得名的,后来稷王山划到别的县去了,稷山县竟成了无山之县。万泉县里无泉,却以万泉为名。其实这只是一般取笑的说法,原来命名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平陆县的得名,是因为唐代开凿三门砥柱时,得古铁卓戈,上有平陆二字,因以为名,与当地的地形无关。万泉县老城位于峨嵋原上。万泉县设于原上,是有一段曲折的。早在元魏之时,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国向南侵扰,有一位名为薛通的人,为了避乱,率宗族迁家,在峨嵋原筑城自固,后来就在其所筑的城设县,县城附近有井泉百余区,因称为万泉县。如果没有这样多的井泉,薛通的宗族千余家,如何能在这里筑城据守?这样的道理相当明白,是用不着解释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俗谚所说的“万泉无泉”,也不是无所据而云然的。因为后来万泉县城附近不仅无泉。而且还十分缺水。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成为万荣县后,就不能不另迁新城。我从河曲考察归来,特别去到万泉老城,了解到县城是不能不迁徙的。万泉县老城不仅沟壑多,而且都很深邃。这样多的沟壑,要增辟新的居住区,都会感到困难。沟壑既多又深,地下水原早被切断,怎么还能有井有泉?所以迁城之时,竟无人留在原地。迁城之后,老城已经圮毁,竟然看不出原来还是一座县城。上面所说的谚语,久已流传于,可知当地的沟壑不是近年才形成的。就峨嵋原说,万泉老城只是其一隅之地。这一隅之地的变化,也可预示峨嵋原以后的遭遇。
十 黄土高原治理沟壑的模式
黄土高原上这样多的沟壑,不仅阻塞,甚至居人都无可安身,这就不易从事生产,更难于从事建设。如何治理沟壑?在当前应列为黄土高原上的主要问题。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不容再事拖延。旅途中见到还在施工的地方,就有多处,治理的方法也是各尽所能,各式各样,难得都能一致。使我印象最深的,则是当时山西兴县的一处治沟工程。这项工程已经竣事,而且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事隔多年,仍使我不时怀念。这不是我过分的称道。我认为这应是黄土高原上治沟的模式。设计和施工的人为李玉普先生。他本来是在中央部从事研究和设计工作的。文革初起时就被流放到兴县劳动改造。他在兴县设计治沟工作,很得到当地农民的敬重。他的治沟设计,是在沟口筑坝蓄水。筑坝的土取之于沟口两侧的高地。这是取土,也是平整高处的土地。我去参观时,亲眼看到坝内所蓄的一泓秋水,坝外禾苗油绿旺盛,沟口两侧的高地经过平整,已成平坦的良田,满植苹果树,树上苹果累累下垂,红艳喜人。当地农民皆满口称道,说是富裕光景指日可期。沟口坝内所蓄的水,是降水时由沟头流下来的。由沟头流下自然难免挟带有所冲掉的泥土,为日稍久,就皆沉淀于坝内蓄水池中,一旦淤平,就不能再事蓄水。李玉普先生说,总会有这一天:也希望有这一天。坝内淤平,可以溯沟而上,再筑新坝。原来坝内就变成新田,也就是日后的一层梯田。新坝再淤平,也就要再往上筑,如此层层筑坝,一直筑到沟头。每筑成一道新坝,坝下就多一层梯田。等到筑到沟头时,全沟都改成梯田。梯田层层都可蓄水。水不外流,不虞干旱,也都成为肥沃的土地,既可播种五谷,又宜培育果树,既治好沟壑,又增加了良田,相应使农民富裕起来。我认为这是治理黄土高原沟壑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之称之为模式,并时萦心际,期望能够予以推广,使黄土高原的沟壑都能够得以治理。减少了侵蚀,黄土高原不再残破,泥沙不再随水流下,也就不再影响黄河的安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十一 鄂尔多斯高原和阴山山脉的考察
在这几次考察活动中都有有关学人偕同往来,也获得相应机构的支持。诸多盛情我都十分感谢。由于人多,这里就不必一一称道。不过有一位学人我却不应该不特别提出,并一再表示谢意。这位就是内蒙古考古所石广金先生。广金先生从事考古工作,富有成效,著作等身,我都拜读过,十分景慕。1977年夏,
文物事业局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布召开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我有幸参预末议,在会上才见到广金先生。广金先生对我的考察工作颇为赞许,并且提出建议,说是既然到了内蒙古,就不应放弃这样考察的机会。广金先生为我准备考察车辆,并代邀了一位蒙古族人,以备途中。有广金先生陪同远行,这应该说是难得的幸事。考察是从鄂尔多斯高原开始,由包头经过达拉特旗到了东胜,再向东直到准格尔旗。在巴龙梁上欣赏秦昭襄王修筑的长城如何跨过很深的沟壑,在十二连城领会这条长城的终点所在。
考察鄂尔多斯高原之后,广金先生还陪同我到过河套。经过乌拉特前旗时,领略了乌梁素海的风光。再往前行,穿过石兰计山谷,到了阴山山脉之北。一些学人都认为石兰计山口就是所谓高阙故地。高阙为赵长城最西终点的地方,也是秦长城经过的重要山口,西汉时北征匈奴,高阙又为重要进军道路。郦道元撰《水经注》,更盛加称道。郦道元说:“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剌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焉。”我们之所以穿过阴山,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探望高阙的景象。可是到了石兰计山口反覆张望,竟难得见到与郦道元所描述有相似的地方。此处山下更难得觅获长城的遗址,看来还得另行无物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我来到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已经有过两次。行经河套平原,深感到土地膏腴,又有河水灌溉,故显得富庶,一方胜地,为他处所不及。鄂尔多斯高原则不然。河套平原早已成为经营农耕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仍以畜牧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