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3)
2013-10-14 02:11
导读: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
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盆地的古墓中,发掘出大批高昌国时代(502-640)的汉文文书,证明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各绿洲王国生产的丝织品情况。
至于更远的西方世界,是迟到六世纪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the Great,483—565年在位)时,才由印度人(一说波斯人)从塔里木盆地的西域王国那里,用空竹杖偷运走蚕种的。
物质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
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并非都是中国的土产,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而且,古代文献中往往把这些植物的移植中国,归功于第一位中西的美好使者----张骞。实际上,现在可以确指为张骞带回来的物产,只有苜蓿和葡萄,前者原产伊朗高原西北的米底亚(Media),后者是西亚和埃及最早人工栽培的一种植物。
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粟特人,在
中国古代史籍中叫“昭武九姓”、“九姓胡”,或就简称作“胡”,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这些粟特人大多以经商为业,他们组成商团, 成群结队地东来贩易,并且有许多人就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所以,就今所知, 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的于阗、楼兰、龟兹(库车)、高昌(吐鲁番)、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和长安、洛阳等许多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他们的后裔渐渐汉化,但不少人的外表还是深目高鼻。在中国上,曾有不少人或好或坏地影响过历史车轮的运转,比如武威安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凉州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又如发动安史之乱的河北叛将安禄山,和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作儿皇帝的石敬瑭,都是分别来自安国和石国的粟特人后裔。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我们看看唐朝最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时代风潮。李白《前有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全唐诗》卷一六二) 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岑参集校注》卷二) 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白居易《胡旋女》诗:“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全唐诗》卷四二六) 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
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史书记载安禄山“腹缓及膝”,极力描写其臃肿肥胖的样子,大概是有些夸张。他作为粟特人后裔,跳胡旋是其家常,史书说他“作胡旋舞帝(唐玄宗)前,乃疾如风”,(《新唐书·安禄山传》) 可以与杨贵妃媲美。已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 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 小说弹词等形式; 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摩尼教本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维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甚至在九、十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中,被立为国教。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文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起,构成今天我们认识古代世界的摩尼教的基本文献资料。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