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本文揭示中唐古文運動具有濃厚的北方士族背景,並指出這在唐代是一個特殊的文壇現象,目的在於說明,北方士族傳統文化是古文潮流形成的一個結構性因素。當然,這不是古文出現的唯一主要因素。學者已經指出,安史之亂在士人間所激起的普遍憂患意識,以及陳子昂開始帶動的詩歌復古風氣,都與古文潮流有密切的關聯。[92]本文只是企圖在過去的認知之外,清楚點出另一個背景。需要說明,本文也絕不意味,唐代文章復古的思想完全出自北方士族文化。漢代以後,文學應為政教服務成為一個很強韌的觀念,即使在文學藝術思想高張的南朝,它仍是文學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原道〉、〈徵聖〉、〈宗經〉為首,就是明確的例證。在唐代,古文運動興起之前一些有復古思想傾向的文人,如陳子昂、吳少微、沈千運、李白,也都出身南方。無論如何,本文顯示的是,在中唐文章復古的案例上,北方士族傳統是核心的文化背景。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個人不是文學研究者,之所以注意古文運動的社會背景,是想從歷史的角度,尋求了解安史亂後士人群中復興的成因。在八世紀後半、九世紀初,古文運動是儒家復興趨勢的中心力量,古文運動與北方士族的密切關係,似乎顯示,北方傳統士族文化在唐宋之際的思想變遷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唐史研究上有一個叫作「南朝化」的概念,意思是許多在南朝發展出的經濟、制度與文化形態,後來成為唐代歷史發展的主要傾向。[93]對中國中古史的通體了解而言,這是一個很有啟示性的解釋。文學寫作在唐代席捲知識階層的現象,也可以算是南朝化的一環。然而,本文也透露,在南朝化的外表下,北方傳統仍在發揮作用,就文學和思想的演變而言,這個力量似乎是中古傳統在唐宋之際歸於消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文的題目以中唐古文運動自限,本來不應談論韓愈、柳宗元以後的發展,但為說明本文的成果的涵義,還是要約略觸及兩個這方面的問題。中唐古文運動具有北方士族的背景,是相當明顯的,但韓柳的世代以後,這個因素就不存在了。唐代晚期的大部分主要古文家,如沈亞之、孫樵、劉蛻、皮日休、陸龜蒙,都不是來自北方士族,來無擇大概也不是。其中沈、劉、皮、陸均為南方人。晚唐古文運動的思想性質與文化角色,都和前此的古文潮流頗有差異,此處無法詳論。現在想提出的一個看法是,古文的觀念與寫作原則,在韓、柳的時代於文壇廣為傳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個潮流因此脫離了它原有的社會文化背景。
再者,個人曾經研究過八世紀末到十世紀中(德宗朝末年至後晉)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的文化情態。這兩個宗族是山東士族的高門,對了解晚唐時期的北方士族而言,應當有相當的代表性。個人發現,到九世紀中葉為止,崔氏族人家庭大體呈現著雙重的文化性格。在行為準則上,他們強調清儉家風,恪守禮法;在知識教育上,則專注於詩文寫作,大舉參與科舉考試,經史之學只是點綴。前者是北朝遺留的傳統價值,後者則為入唐後盛行的新風氣。九世紀中葉以後,崔氏宗族連家風禮法都很難維持了,除了姓氏地望,他們跟一般士人已經沒什麼差別。如所周知,作為一個有清楚標誌的身份群體,北方士族不久就離開歷史舞臺了。[94]從這個結果看來,他們是被「南朝化」的浪潮徹底擊垮了。可是,然而不然,本文的考察似乎提示,他們雖然消失在「敵營」中──如果允許作這個比喻的話,卻促成了敵營性質的改變。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
《文苑英華》,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景印,1979。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王通,《文中子中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浙江書局本,1989。
王勃著,蔣清翊註,《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王仲鏞,《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