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清史学界动态和研究述评(2)
2013-11-14 01:24
导读:《洪承畴长沙幕府与西南战局》(上)(《燕京学报》1999年11月,新7期)长文,通过对前人未曾涉及的顺治十年至十四年洪承畴经略西南期间长沙幕府的
《洪承畴长沙幕府与西南战局》(上)(《燕京学报》1999年11月,新7期)长文,通过对前人未曾涉及的顺治十年至十四年洪承畴经略西南期间长沙幕府的组成、变化、活动等方面的翔实研究,对有关清初政局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谢正光《就〈秋柳〉诗之唱和考论顾炎武与王士祯之交谊》(《明清论丛》)一文,考证了顾炎武与王士祯顺治末年的济南论交,指出两人虽年辈悬隔,出处异抱,但未尝以分歧影响彼此情谊,这也是研究清初史应注意的一个现象;陈锋《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考论》(《
武汉大学学报》第2期)对所谓清初“轻徭薄赋”政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对社会恢复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杨珍近年来致力于清代帝王和皇权研究,其《清初权力之争中的特殊角色──汤若望与顺治帝关系研究之一》(《清史研究》第3期)是有关顺治帝系列研究中的一个成果,对耶酥会传教士汤若望和顺治帝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可贵的探索,《盛世初叶(1683~1712年)的皇权政治》(《清史论丛》)则对清代盛世的皇权特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阐述;杜家骥《清代两个明安家族及清史传记〈明安传〉辩误》(《研究》第1期)对我们研究清代民族史和利用相关资料提供了相当的便利。
有关清前史的研究,朱诚如《清入关前对辽东地区统治探微》、张玉兴《朝鲜三学士与明末九义士的反清思想》、赵志强《清入关前的烽燧制度》(均载《明清论丛》)等文章,对清入关前的有关政策、人物和制度进行了探讨。清中叶以后的政治史研究也得到了加强,宋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清史论丛》)、张玉芬《嘉庆朝政述评》(《明清论丛》)、陈连营《试论嘉庆帝的用人思想》(《史学月刊》第2期)、《试论嘉庆帝守成思想的形成原因》(《
河南大学学报》第2期)等文章反映了这种倾向。关于嘉庆帝守成思想,陈连营认为其根源有四: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康乾盛世的负面影响;三是皇帝本人缺乏开拓的素质;四是清朝祖传家法的戒律。嘉庆帝的守成,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李尚英《关于“康乾盛世”的分期问题》(《中国社会
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对康乾盛世进行了阐述,将它分为四个阶段,即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七年(1684-1708年)为盛世始成时期;康熙四十七年至乾隆十六年(1708-1751年)为盛世发展时期;乾隆十六年至乾隆六十年(1751-1795年)为盛世顶峰时期;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十八年(1795-1813年)为盛世始衰时期,并指出在世界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盛世时期,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制度史方面有重要突破,代表作是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辨》。此书有两大特点:一是选题的角度十分有特色,作者选取了以往研究者忽视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廷试、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等等,得出明确结论,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偏误(如对廷试的解释,许多辞书也有疏漏),而且填补了制度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等,都是前人没有或很少研究的。二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制度的源流和演变,偏重释疑,颇多考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实事求是、翔实可靠的结论,是研究制度史者不可不读的一部参考书。王戎笙《清代前期科举取士的兴废之争》考察了从顺治到道光年间,朝野上下对科举取士制度的利弊之议和兴废之争,认为有些议论之深刻,可以和清末洋务派或维新派人士的议论相比美,但在新式学堂出现之前,任何人也避免不了认识上的局限;刘风云《清代督抚及其对地方官的监察》探索了清代督抚在清代监察体制中的地位、督抚察吏的权限与职责、督抚察吏的风格与地方吏治等问题,其对督抚在清代监察体制中的地位探索尤见功力;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清代官印,任万平《清代官印制度综论》可供参考(三文均载《明清论丛》)。
过去有争议的问题继续得到探讨。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自成结局研究课题组的结项报告《李自成结局研究》一书出版后,在社会各界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赞成的如纪实《评〈李自成结局研究〉》(光明日报1999年4月2日)一文,认为《李自成结局研究》以严谨的学风,对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清理,对争论各方的观点和论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李自成兵败以后的下落做了明确的回答和有力的论证。文章指出“这部论著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奉天玉和尚有关文物的鉴别与研究”,即通过识读夹山寺遗址出土的阳圹灵符砖,使夹山‘禅隐’说“失去主要依据而被彻底推倒了”。反对的如刘重日主编的《李自成终归何处》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版),集中了持李自成禅隐石门夹山说者的重要论文和部分发言,是禅隐说者对《李自成结局研究》最激烈的反应。本来,学术争论有利于澄清问题,但超出学术范围的某些争论,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使问题复杂化,制造不必要的混乱。只有大家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研究和讨论,才有助于争论趋向统一,更加接近科学。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郑成功研究》是1997年7月在泉州举办的郑成功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体现了当前郑成功研究达到的深度和广度。陈东有《郑氏集团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通过对中国内陆及东南沿海贸易带的研究,从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指出郑氏集团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表现,除了集团利益的考虑外,也有发展海洋社会经济的意识。胡沧泽《郑成功与隐元禅师赴日的关系》一文,通过分析新发现的郑成功致隐元信件等,对隐元东渡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使命的说法提出反诘。此外,伍天辉《郑成功胞弟七左卫门家族在日本的衍派》、叶恩典《何义与郑成功家族》等文章都介绍了一些新的材料和史实。
2.经济与社会
区域经济是近年来经济史研究中发展迅速且成果丰硕的领域,尤其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研究已成系统。李伯重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在有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资源、农民的经营规模、生产方式、蚕桑亩产、水稻生产和集约化程度等多方面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又推出《明清江南肥料需求的数量分析──明清江南肥料探讨之一》(《清史研究》第1期)一文,在考察明清江南地区水稻、桑树、棉花、麦、油菜、豆等主要农
作物亩施肥量的基础上,分析肥料需求变化的地域特点,以求对江南地区单位面积作物施肥数量和作物播种总面积的变化作出大致估价,使我们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有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许檀也是研究区域经济用力颇勤、成果可观的学者,其《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史研究》第2期)、《清代前期九江关及其商品流通》(《历史》第1期)、《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清史研究》第3期)等文章,分别通过对明清时期江南、华北、东北、等若干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商品流通、对清代前期江西九江关及商品流通、对全国运河、沿海和长江等三条主要水道的商品流通格局变化等问题细致、深入的考察,在点、面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构筑一个能表现明清时期各地区域经济和商品流通发展面貌、表现特征的轮廓。王业建、黄瑩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第1期)通过对华东、华北地区气候冷暖周期与旱涝灾害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与自然灾害关系以及1641-1720年、1741-1830年、1831-1880年等几个时间段的粮价与旱涝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长期气候变迁与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