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人文理念(2)

2013-12-11 01:16
导读:“穿越现实”与“超脱现实”的区别 如果说,的“介入现实”是以对国家、、的“忧患”为方法的话,那么这个“忧患”的内容是由儒家所给定的。比如

 

                                            “穿越现实”与“超脱现实”的区别

如果说,的“介入现实”是以对国家、、的“忧患”为方法的话,那么这个“忧患”的内容是由儒家所给定的。比如“修、齐、治、平”,“修什么”、“怎么修”,这些儒家都有规定。所以用“人的文化创造”作为人文的界定的话,儒家“忧患”的人文精神,在我看来还缺少“个体创造”的努力。也因为缺少这种努力,儒家讲的“介入现实”一旦碰到困难,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就很容易选择放弃对现实和文化内容的关注。这就是所主张的“超脱现实”。“超脱现实”表面上好象是回避现实,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很现实化的精神,《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构筑的是一个封闭的圆圈,所以“超脱现实”,是指超脱儒家所关心的政治文化现实,而沉浸在一个自己构筑的自然怡情现实中。“忘知”,“忘欲”,“忘利”,是对“超脱现实”的解释,并构成“体道”的悠然、淡泊的境界。这样一个境界与我所说的“穿越现实”的人文品格,有以下两点重要区别:

第一,“超脱现实”不要求个人思想创造的介入,也不要求直面现实政治文化,而“穿越现实”则强调这种介入和直面。一个人“知”和“思”都忘掉了,怎么谈思想和思想创造?所以老庄的境界接近于不思不想无忧无虑的动物状态,这种状态很像牛羊一样在草原上“逍遥”漫步。但这个状态对现实我认为没有批判性。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是用不管政治文化来默许了现治文化的合理性的。所以“超脱现实”不会对现实产生任何影响。用放弃思想和思想创造的态度治学,除了会将学术化、文体化、文章文笔化、知识博学化以获得无思的智性快乐外,它还会造成感受上的类型化。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惬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是惬意,一直到贾平凹的《静虚村记》,还没有进村就醉倒在大树旁,同样是惬意。这就必然影响文学的独创性品格。反之,“穿越现实”的穿越动力,就来自于“思”和“思想”,而“思”和“思想”又来自于“穿越者”所直面的现实政治文化问题,并以这些问题构成对既有知识的挑战。所以在“求知”上,“穿越现实”主张一种“尊重现有知识又改造现有知识”的“知识生产”的态度。所以在“思想和学术”这个二元范畴中,“穿越现实”的提问方式是“什么思想与什么学术”。没有发现、发明和个人创造的学术和思想,其实价值都是有限的。而我们只有通过发现、发明和创造才能影响这个社会。

第二,“超脱现实”会因为缺少现实生命力和自我意识而流于孱弱,而“穿越现实”则体现为对欲望、生命力、现实自我的尊重。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超脱现实”的突出代表,我觉得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可谓代表。这是一个非常清纯而孱弱的形象。“清纯”是因为脱离了世俗纷争和所谓的污秽人格,与湘西纯净的山水非常和谐;但“孱弱”又是因为她不具备与现实打交道所必须的生命力、自我实现的意志等现实内容所致;所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除了社会或者封建势力的因素以外,我认为翠翠身上现实生命力和自我实现的意志的孱弱,也是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一个人太干净了,反而不一定健康和有力量了。所以依赖“超脱现实”的道家人文品格,要想面对和解决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各种问题,那是十分困难的。反之,阿城《棋王》中的王一生,虽然总体上属于道家文化的人生态度,“超脱”于时代政治生活,但是他的好吃则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亲和,展现了一个普通人正常的欲望;而他对下棋的着迷以及最后参加棋赛的拼搏情景,则体现出一个青年人在不正常的时代顽强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努力。这两点,无疑使他与道家“超脱现实”的恬淡、闲适境界有所区别,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人的世俗性和现代意识。所以我以为王一生具有某种“穿越现实”的人文品格。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穿越现实”在中国中的范例

 

当然,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穿越现实”的典型范例,我首先想提及的是苏轼。首先,在文艺理论上,苏轼从不反对“文以载道”,但儒、道、释的“道”又解释不了他的诗,体现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比如他的《琴诗》是这样写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个关系就把我们文化性的“合一关系”转化成人和物的“分离、对等的关系”,而人和物的分离是个前提,这和儒家、道家讲人对天、礼、物的从属是不合拍的,但又没有人与物的冲突性,所以意蕴很别致,可称为“关系本体论”。这是中国文化思维难得的带有主客体意味的一种平等的张力存在,这个思想不在儒家、道家和禅宗哲学中。其次,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苏轼不对抗新党和旧党,但这两党都不太喜欢他。为什么?因为他有自己的政治看法。而且作为一个士大夫,他没有任何士大夫之气,可以和渔翁和小孩做朋友。参寥的《东坡先生挽词》是这样写苏轼的: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一般人被罢官了会很沮丧,但苏轼不然,流放海南依然豁达乐观。当官不为官所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健康人格。健康就是什么事物都尊重之,但都不为它所限。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苏轼的人和文是合一的,那就是独立的人才写出独特的文,但这个“独立”不是“对抗现实”的人文理念,他是尊重现实的一切又不限于它们,这就使得现实的一切观念在解释他的作品时都感到很尴尬,而那种解释不了的内容就是苏轼的独创性内容。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穿越现实”的人文品格。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红楼梦》。我认为贾宝玉是一个“亲和世俗又不限于世俗”的人。贾宝玉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有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女性,这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世俗。但是西门庆沉溺于欲望,把女人作为性工具,把一切女性只作为“女人”,而贾宝玉喜欢的是女孩子,把女孩子作为自己的心灵依托,因为女孩子干净,这就又不太世俗。贾宝玉是一个在中国男人世界中很少的能尊重女性的人。大家看看其它的三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作品中的男性多半都是轻视女性的。《水浒传》里的女人要么是淫妇,要不然就是英雄,几乎没有正常的女人。尊重女性就会把对女性的欲望化为一种怜爱,所以贾宝玉对女性不构成伤害性。因为儒家强调不近女色,道家强调寡欲,贾宝玉是近女色而不侵犯女性,有欲望但不是色欲和占有,也不是“道术”的把玩和养身,而是“意淫”,这就很特别。他对功名不感兴趣,但是他不敢拒绝儒家的东西,也不敢对抗自己的父亲贾政。所以你说不清楚他是对抗儒家还是从属儒家的,对抗道家还是从属道家的。他从来没有现代人文意义上的要反抗封建体制的冲动,所以一个不近儒不近道的人最后出家,也是稀里糊涂的,没准哪一天还会胡里糊涂的跑回来。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但是他又是中国人,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构成冲突,所以他是一个“怪物”。正是这个怪物体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审美理想。而且《红楼梦》把政治作为背景,没有写任何政治大事件。通篇主要都是写吃喝玩乐、儿女情长这些世俗化的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题材中国当代作家可能是不屑一顾的。但是《红楼梦》写儿女情长、家庭琐事,为什么写成世界名著了呢?我以为奥妙就在于:文学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是否以自己独特的人物和理念“穿越”了你所写的东西。写改革,你不用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穿越所写的内容,你写不好;写性,你不表达出对性与世界关系的独特领会,穿越不了性感受和性描写,你同样写不好。所以写“小叙事”还是“大叙事”,在文学价值上其实是构不成冲突的。

上一篇:学术与政治的内在互动: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