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人文理念

2013-12-11 01:16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穿越现实:被遮蔽的中国人文理念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今天,我们是应该“轻视”当代人对物欲和享乐的追求?还是站在传统立场上“对抗”现实的商业化倾向?抑或“回避”这样的现实通过纯粹的学术或淡泊名利的人格来独善其身?我觉得选择上述任何一种立场,好象都难以表达我们对现实真正的看法与期望。如果我们不仅仅关注西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也不仅仅关注中国的“忧患”意识和的“超脱”精神,那么你就有可能去思考建立新的人文理念。我自己十余年来研究的一个概念叫“本体性否定”,它的基本含义是“尊重现实又不限于现实”。我试图通过这个命题与中国中已经存在着的一种独立而又与现实亲和的、但却被思想史所遮蔽的人文品格打通,这就是“穿越现实”的人文理念。

 

                                                  人文:人的文化创造

    

         我先解释一下对“人文”的几种基本理解和我对“人文”的基本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大的方面来理解“人文”,那就是“人的文化”,这样一来,对人文的解释可以因文化、文明的差异而千差万别,在这个意义上“人文”这个词你是说不太清楚的。比如西方式的人文主义和中国式的人文主义内涵就不一样,前者强调“世俗的人”为中心,后者强调“礼仪的人”为中心。而且西方不同、不同时代的人文内涵也会有差异,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对人文的理解就有差异。所以阿伦·布洛克在他的《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说:“人文主义不是一个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易经》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是人文就是文化的含义。这种关于人文的文化性理解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中国当代人文建设,肯定应该具有与西方不同的性质,与日本、印度等,也应该有所区别。

        其次,就是人文的核心内涵,是文化内部二元对立所产生的自由张力。比如,相对于封建专制,人文主要指个性解放和人的解放;相对于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人文包含对工具理性和技术主义的批判,在西方主要以审美现代性为标志(所谓审美现代性,就是说它不一定设计出比现在自由更好的体制,但是它可以对这个体制下发生的问题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批判)相对于世俗主义,人文可以理解为对世俗的超越。我想这可能是90年代以来,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下人文的几种主要含义。这种人文与中国传统的轻商文化有关联……其共同点,就是它往往设置二元对立范畴,如大众和精英,传统和现代,禁锢与解放,保守与激进,等等,而且有的时候可以互为人文的解释。

        再次,我想说的人文和第一个含义相关,但又不同于第一种解释,那就是指“人的文化创造”。我们光看人的文化还不行,而且要包含“创造文化”的意思。这个精神我觉得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这个层面上的人文含义,对消解上述人文矛盾是有帮助的。比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在我这里可能就不是主要问题。这不仅因为科学和人文都致力于人的幸福,而且你把人文定位在人的文化创造上,那么科学本身就有人的文化创造,你不能说科学一点人文精神都没有。我们所针对的是科学主义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科学主义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信仰的侵害和无视来谈人文,来说科学主义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仅仅强调人的主体、情感、灵魂、心灵、个性,如果不包含人的文化创造含义,我认为是很可怀疑的。比如我们的情感和灵魂可以用传统思想来支撑,甚至也可以用文革的一套语汇来武装,将亲情异化为革命豪情,这样的人文情操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吗?所以不问精神、情感、灵魂的思想内核是什么,这种人文品格是要打上问号的。所以科学领域中我们为什么产生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正在于科学领域内我们“人文创造”的品格是很贫弱的。同样,我们如果只能把西方后现代对西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一套话语拿过来,看起来是对工具主义的批判,事实上我们捍卫的是西方人文知识系统,面对的也主要是西方式的问题,中国的问题被遮蔽了。因为中国的启蒙理性和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主体、情感、灵魂,也不具备我所说的人文创造品格。所以我所理解的人文贫困,就是我们今天丧失了文化生产和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由这种能力所支撑的精神状态。人的文化创造最接近于西方式的“超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文品格具有“超现实性”。但是“超现实”是个笼统的提法,“超现实”可以是乌托邦,可以是进步论,可以是的闲适,也可以是禅宗的色空……真正的“超现实”,我的理解是必须具有“创造新现实”的品格。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人文理念。

 

                                      “穿越现实”与“超越现实”的区别

 

20世纪一直到今天,我们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就是“超越”。“超越”作为一个词与西方宗教文化精神有关。第一,因为西方宗教文化精神讲“彼岸”对“此岸”的优越性,在西方就衍生为“优于现实”、“美感优于快感”、“理性优于感性”等二元对立观;黑格尔的“辨证法”也是讲螺旋式上升,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发展观,也是将社会发展看作优化过程。所以西方观,从古代的“艺术即模仿”到近代的“艺术即表现”再到现代的“艺术即形式”,也被西方的艺术家解释为逐渐向本体优化的过程。这种“优于”思维很容易与中国中的优越论同构。比如“圣人”对“老百姓”是优越的,“义”对“利”是优越的,“群体”对于“个人”也是优先的。这是我们接受西方式人文理念的文化基础,尽管内在含义有差异。第二,因为“彼岸”对“此岸”是可以分离的,所以“彼岸”在西方可以是一个纯粹的形式存在、形而上存在。比如中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海德格尔的“在”,这些概念都带有抽象性,西方理论因此也具有“纯思辨”色彩。由这种抽象性,就自然演化为西方现代艺术的“纯粹形式”,如蒙德里安的几何画,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纯粹形式认为形式就是意味、就是内容。所以它的内容是莫名的、形上的。这是和“形式和内容统一”中的内容不一样的。比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它批判拜金主义,批判什么你说得清楚。而抽象的形式是完全诉诸于体验,唤起你一种情绪,很难说清楚。这样一个纯粹形式在1985年后中国的新潮文学作家中有过试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冲击力是有,但是否留下了真正优秀的作品,则很难说。

“穿越现实”与“超越现实”如果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都讲人的创造性。但不同点在于:首先,“穿越现实”后的世界是“不同于现实”的。中国文化精神是讲和谐的,这种和谐的当代解释叫“平衡”。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才能构成平衡。东方文化和是不同的思想系统,分别奠定在《易经》和《圣经》上,而且在功能上各有利弊。比如西方讲人对天的征服,好处是带来发展,弊端是侵略性;而东方讲天人合一,好处是和谐,弊端是很难有大的变化发展,所以你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人类与自然也是如此。大自然的原生态是人类永远返不回的家园,这就是大自然永远的好处。我们说人类是进步的,往往抓住人的文化的正面因素,却没有看到人的文化造成的大量负面因素是大自然不具备的。所以大自然再怎样运动变化,它不会生态失衡。以此类推,艺术也是“不同于现实”的。越是好的艺术现实功能反而越弱,心灵依托的功能越强。比如我们就不好说《红楼梦》的魅力在于有批判封建社会这一现实功能,因为反封建的作品很多,它们为什么没有产生《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所以《红楼梦》的艺术奥妙在于构筑一个作家自己的世界,从而让人们进入其中获得一种不同于现实的心灵依托。既然性质不同,《红楼梦》也就都不能成为现实发展的理想,任何好的文学作品也都不能。其次,“穿越现实”具有尊重具象现实的含义,其抽象和意境,都应该穿越具象的事物才能达到。我注意到中国民间抽象艺术,其都是具像的。一串小鸟、一串花变成一条线。前几天北京的朋友寄给我一组“明代家具设计”的图案,有一幅是两个凳子连在一起,其中一个凳子象小孩一样翘起一条腿,这一翘实用性就没了,它成为一个有抽象性的图案,但它的材料就是现实中的明代凳子。我认为这就叫“穿越具象”,而不是西方式的“脱离具象”。中国的“四大名著”也是尊重世俗的、具象的。我想《西游记》如果缺少了“猪八戒”,可看性就会很低。“猪八戒”不仅使这个文学世界充满了世俗性,欲望性,而且使其充满了戏剧性、故事性。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由于分别代表了圣性、英雄性、平凡性、欲望性,这就使故事情节跌宕有致、饶有趣味,体现了很明显的现实化特征。今天我们看好的一些作家,比如张爱铃为什么那么红?金庸地位为什么那么急剧上升?那也是与他们的作品尊重世俗性和情节故事性有关的。

上一篇:学术与政治的内在互动:两汉春秋谷梁学的命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