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

2014-02-03 01:34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徽商”一词在史籍中最早始于何时,因传世
    “徽商”一词在史籍中最早始于何时,因传世文献浩繁,可能谁也无从断言。不过,以往有学者认为,早在成化年间,徽商一词就已在松江一带流行。其主要根据就是明人笔记《云间杂识》卷1中的一段记载:“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者,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曰:‘松民之财,多被徽商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宦惭不能答。”①有鉴于此,他们认为:“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②这个论断的前半部分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明代,松江是江南棉布业的中心,是徽商尤其是徽州布商最为活跃的地方。但“徽商”一词是否首先在松江一带流行,则是可以讨论的。至少,《云间杂识》这段记载徽商活动的史料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问题。
    近读《淞故述》,发现《云间杂识》上述的记载实际上有着不同的版本:“成化末,有显宦满载归者,一老人踵门拜不已,宦骇问故,对日:‘松民之财,多被官府搬去,今赖君返之,敢不称谢。’宦愧不能答。”③《淞故述》为明人杨枢所撰。杨枢字运之,自称细林山人,江南华亭人,明嘉靖戊子科举人,官江西临江府同知。“是书乃所述松江一郡遗闻轶事,以补志乘之阙略者”。④显然,这部书是反映松江府生活的笔记。据万历二十三年(1595)周绍节的跋称,该书于嘉靖九年(1530),由周禋(字维敬,号一山)“手录而辑订之,存诸笥中,为家藏书”,直到万历年间方才付梓。⑤由此可见,《淞故述》的成书年代当在嘉靖九年之前。华亭当时属于松江府,即使假定《淞故述》的完成时间就在嘉靖九年,其时离成化末年也不过四十余年,杨枢以华亭人写松江当地事,所记这段佚事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事实上,从《淞故述》后附录的《修志备览》之艺文、墓、志铭及灾异诸条来看,该书应是比较严肃的著作。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再回头看以往学者引述的《云间杂识》,作者李绍文也是华亭人,曾作《艺林累百》八卷,⑥史载:“绍文,字节之,华亭人。是编成于天启癸亥,因《小学绀珠》而变其体例,摭拾故实。”⑦其另作《明世说新语》,“是书全仿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其三十六门亦仍其
________________
① 李绍文:《云间杂识》卷1,上海黄氏家藏旧本,上海瑞华印务局印行,1935年,第9页下。
    ②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页。
③ 《艺海珠尘·淞故述》,《续修四库全书》第7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19页。
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77,“史部·类存目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71页。
⑤ 《续修四库全书》第730册,第829页,参见第830页。
⑥ 据《云间杂识》1935年6月黄艺锡跋,李绍文另作有《云间人物志》。
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8,“子部·类书类存目二”,第1174页。
 
旧,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嘉、隆,盖万历中作也。”①换言之,《明世说新语》一书是模仿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述有明一代的遗闻佚事。《世说新语》是南朝时的一种“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相对而言,其内容主要是记述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②从这一点上看,李绍文的一些著作并非严格的史料,不少故事被刻意赋予一定的社会内涵和意义。以《云间杂识》为例,该书《凡例》称:“是编遍考郡中百年来事迹,或传父老,或垂简编,或忆庭训,不拘巨琐雅俗,足令人回心易虑者,辄用采撷,倘无关世道,弃去弗录。”并说:“近来风俗最为可异者,曰奢靡,曰浮薄,编中谆谆言之,亦冀挽回于万一耳。”由此可知,李绍文采撷条目的标准,主要考虑是否能针砭时弊、有裨教化。具体到《云间杂识》,上述那则故事显然是一个讽刺性的寓言,讽刺的是这位官僚将搜括来的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行为。另外,也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松江一带的财富多被徽商盘剥而去。如此生动的细节倘若属实,那当然是反映徽商在松江一带活动盛况的绝佳史料。遗憾的是,其原型实际上来自《淞故述》。今查《云间杂识》卷1,发现此前学者的引文并未引全,前述记载之后关键的“见《淞故述》”四个字被删去,③以至于人们无从确知其渊源所自。因此,说成化年间在松江已出现“徽商”一词,值得进一步推敲。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前面说过,杨枢和李绍文都是松江华亭人,后者将“官府”改成了“徽商”,意味深长。上述两段史料的核心,是将搬走“松民之财”的主角由“官府”换成了“徽商”。其实,这与明代前中期江南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松江府是江南的核心地带,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苏、松、常、镇、湖、嘉六府土田仅占全国总数的4%,而田赋却占全国总数的22%。④当时有“江南赋税甲天下,苏松赋税甲江南”的俗谚,所以松江老人有“松民之财,多被官府搬去”的说法,并不令人诧异。不过,也正是在这种畸重的赋税结构下,发展了江南多样化的商品经济。对此,明人谢肇涮指出:“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破家亡身者往往有之,而闾阎不困者何也?盖其山海之利所人不赀,而人之射利无微不析,真所谓弥天大网,竟野之罘,兽尽于山,鱼穷于泽者矣。”⑤尽管苏南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但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为当地创造了发展的良机。其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地商人及资本的注入,而徽商则是极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嘉靖时人何良俊以为:“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⑥正德年间相当于16世纪初期,在此之后,迁业逐末之人骤增。何良俊的描述大致反映出这种趋势。这种趋势也可以从方志记载中得到验证,如万历《歙志·风土》曾指出,正德末年至嘉靖初年,徽州人“出贾既多,土田不重……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__________
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3,“子部·小说家类存目一”,第1224页。
    ② 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57页。
    ③ 《云间杂识》卷1载:“杨细林枢为临江贰守,摄郡篆,午飰偶以银鱼作羹,忽跃出十三尾于几上,杨悉取食之。须臾,报越狱大盗逸去者十三人,杨曰:不须错愕,当悉成擒,银鱼示异,我已尽食之矣。明日俱捕至。”(第14页下)可见,李绍文对于杨枢的事迹颇为谙悉。
④ 参见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7页。
⑤ 谢肇淛:《五杂俎》卷3《地部一》,:伟文图书出版社,1977年,第65页。
⑥ 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13,“元明史料笔记从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11—112页。
 
皇。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华染矣,靡汰臻矣,此正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之时也。”①在徽州,官府的赋税措施对徽州人多事经商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明人吴瑞毂的《大鄣山人集》记载,嘉靖十七年,官府对于商贾之乡歙、休二县的课赋,比徽州府的其他四县要更重。②在这种背景下,明代的徽州歙县和休宁经商风气蔚然成风:“徽郡歙休商山高,逐末江湖□浪涛。辞家万里轻其远,云贵蜀广日策蹇。”③其中,江南的松江府一带是歙、休等县徽商重点经营的地区。④
    《淞故述》成书于嘉靖九年五月之前,而《云间杂识》成书的时间则在万历以后,从
上一篇:文化全球化及其民族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