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8]罗宝奴造像记在日本学者常盘大定与关野贞於二十年代时尚存。二人编《支那史迹》第七辑图版59夏树造像龛可见此记,法藏馆,1940年。以后此记被人盗凿。在《重修泰安县志。金石》即清萧儒林《泰安金石志》中,此题记已至泰安。记文为“隋 罗宝奴造像记 右石一方在。开皇十三年,正书,文六行,共五七字,左读。石旧存学宫,传闻系某教授所遗石。书隋字犹作于随。”《石刻史料丛编》第三辑25。台北。新文丰。1978-79年。
[9]《益都县图志》金石卷,笔者《山东石窟述略》,《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北方七省卷》。重庆出版社。待刊。
[10]李清泉《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1996。5。打印稿。
[11] 曾布川宽《唐代龙门石窟的研究》,《东方学报》1988年。京都。颜娟英译文刊于《艺术学》1987年第1.2期。台北。曾布川氏认为不能仅据胁侍菩萨的化佛。宝瓶等特征推定其主尊为阿弥陀佛。其基本依据就是背光出现七佛,只能是释迦或弥勒。“头光出现过去七佛的化佛,则其本尊不可谓阿弥陀佛,而是释迦佛或弥勒佛”。“此与前文中所论头光中有七佛的情形相同,都是造像时决不违反的最基本约束。”颜娟英译文第207、209页。
[12] 李裕群《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佛教文化艺术与发展学术讨论会》1997。3。无锡。
[1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龙门石窟条指出,龙门自武则天亲政至武周的盛期第二期。阿弥陀陀佛增多,弥勒像很少。第287页。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1986。又见丁明夷《龙门石窟唐代造像的分期与类型与分期》《考古学报》1979年4期。据早年,龙门唐代题铭像弥勒只有十一尊,阿弥陀佛却有一百二十尊。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的研究》东京,1941年。
[14]开元造像铭记中“普为郡(群)生咸登解脱利(离)苦”与长安题记中“普为法界仓生俱时利(离)苦”相近。显然具有延续性,这一点可与造像坐势的延续参照相印证。
[15]马周造像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16]常青《龙门石窟佛像艺术源流探微》,《龙门石窟雕刻萃编--佛》,文物出版社。1995年9月。
[17]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唐神龙元年(705)像与美国檀香山学院藏佛像都是这个时期的精美作品。宝庆寺石刻虽然不是摩崖窟像,但其浮雕的深浅程度与理明窝摩崖很接近。而且年代地点清楚,很适宜作比较。
[18]《中国美术全集·巩县天龙山响堂山安阳卷》雕塑编13,图版163之说明推测此像为坚牢地神。
[19]泰安市文管会《山东东平白佛山石窟调查》,《考古》1989。9。但窟中铺首龛形等为笔者调查所得。又长清莲花洞洞外小龛有一龛为八躯像多为趺坐、一躯半跏趺像。另一龛为四躯像一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