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小篆产生的基础网

2014-03-24 01:1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论小篆产生的基础网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关键词] 小篆 李斯 籀文
  [关键词] 小篆 李斯 籀文 大篆
  [论文摘要]
关于小篆的生成,历来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本文试图从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以及小篆与籀文、小篆与大篆、籀文与大篆等方面的关系出发,对小篆的形成作出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小篆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秦人在使用文字过程中经过加工、改造,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那么这种字体的渊源何在,它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本文拟就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李斯等人对小篆生成的贡献
  
  关于小篆的产生,我们可资参考的文献资料很有限,而且都不是很详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仓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也写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从这两则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小篆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通过对史籀大篆进行整理省改而推行的一种标准字体。但是从现已出土的文物资料的考证来看,小篆这种字体早在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形成,因此现今大多者认为许慎的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显然小篆并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
  笔者认为,许慎的说法并没有错,只是许多人误解了许慎的意思。“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句话是说《仓颉》《爰历》《博学》三种字书的文字体例是取自西周流传下来的《史籀篇》,李斯等人对其中的一些字进行了省改加工而做成字书,字书中的标准字体就是小篆。只是这种省改工作并不始于李斯等人,当然更不是由他们独立完成的,可以说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省改过的,李斯等人只不过是取其简易而易其繁杂罢了。徐无闻在《小篆为战国文字说》中也谈到:“李斯等人编写《仓颉篇》一类学童课本,‘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也就是用秦国现行的、较简的小篆,改换了《史籀篇》中过时的、较繁的籀文。所谓‘或颇省改’,并不是李斯少数几个人新创一套小篆字体,只要联系上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来理解,是不会误会成李斯等人创小篆的。”[1]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但是李斯等人又确实对小篆进行过一番整理定型工作,而不仅仅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如潘良桢先生在《秦代文字与书艺略论》中说:“传世战国后期秦国新郪、阳陵二虎符,王国维先生作过考证,分别写有跋文,俱载《观堂集林》卷十八。王氏一一指陈,二符铭文中‘甲’‘兵’‘在’等字不同于标准小篆,而‘余字皆同小篆’。二符成于‘书同文’之前。新郪虎符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而阳陵虎符铭文必为相斯所书。所以小篆早已通行于秦国,而秦代之以小篆统一文字,又不唯罢‘不与秦文合者’,而且对秦文固有的小篆,甚至包括李斯本人过去所写的小篆也有所整顿和改进。”[2]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简言之,小篆不是李斯等人创制的,小篆对史籀大篆“或颇省改”的工作,大部分由前人完成,但李斯等人也对其做了一些加工定型,使之成为标准字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观点是正确的。小篆是由史籀大篆而来的,按许慎所说,史籀即《史籀篇》,其字即籀文,又名大篆。
  
  二、籀文与小篆的生成
  
  “籀文”的名字起于汉人,因于《史籀篇》。据传统的说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的史官,《史籀篇》是他编写的一部字书,《史籀篇》早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籀文资料也就是《说文解字》中的225个。但是学术界对《史籀篇》的时代问题却有颇多争论。
  王国维曾提出新说,他在《史籀篇疏证序》(《观堂集林》卷五)中对史籀是否为人名以及《史籀篇》的时代等问题提出了疑问。他认为“籀”有“抽读”之意,非人名,又根据《说文解字》中的籀文资料,认为“其做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石鼓文大体是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文字,那么按王国维先生的说法,则籀文为战国时期的文字。
上一篇:第三只眼睛看“鹤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