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一个误区(2)

2014-03-29 01:03
导读:三 进一步分析,在当今现代化转型中,由于中国的发展存在着广泛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中国都市化的现代转型就显得并不那么充分、彻底。这主要

  
  三
  
  进一步分析,在当今现代化转型中,由于中国的发展存在着广泛性、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中国都市化的现代转型就显得并不那么充分、彻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横向(广度)来看,中国都市中的分层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必然是不平衡的;二是从纵向(深度)来看,中国的都市化不可避免地受着乡野文化传统的牵制,因此必然是不彻底的。
  从横向(广度)来看,中国都市中不平衡的现代化其实是广泛存在的。即便是上海,你仍会发现这个被公认为已充分现代化的“国际化大都市”,其内部也是不平衡的,有时甚至是尖锐地分裂着、对立着。如果你步行在淮海路商业街上,你看到的是一尘不染的玻璃橱窗,各式各样的流行时尚,但只要向上看一眼,或者向纵深看一眼,这些堂皇的店面招牌上方迎风飘扬着花花绿绿的棉絮、内衣、被单,这些一尘不染的店面背后是一排排窄逼的里弄,而这些里弄又与这些无限风光的店面竟然是一模一样的格局!再看北京,如果借用托夫勒的三次浪潮划分理论的话,北京的中关村名副其实地涌动着“第三次浪潮”,这里“到处都能见到的是:、网络、软件、基因、生物技术、白领,连那里的总裁都不叫总裁而叫CEO”。从中关村出去往西南走,十几公里就到了著名的“首钢”,那里“还是典型的‘第二次浪潮’——文明:灰色调的,轰鸣的机器(如果没有停产的话),废气废物和产品同时排放”;“而出了城市,到了广袤的,那里则是典型的‘第一次文明’的情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耕种着很小的一块土地”。[4]社会分层“反映出这样两个信息,一个是社会转型不仅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生活质量的变化和差异;另一个是产生了与特殊社会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许多综合内容组合而成的复杂形态,既包括物质消费的水平和形式,又包括时间的分配使用、情趣、态度和人际交往方式等众多方面。”[5]这种都市经济的分层化决定了生活在此中的人们文化喜好的不同,年轻的“成功人士”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时尚接轨,他们听交响乐,玩高尔夫,而普通市民则可能拉二胡,打太极,这其中都市文化与乡野文化混杂在不同阶层的人们身上。

    从纵向(深度)上来看,由于乡野文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思想的方方面面,异质文化的生硬移植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试图将乡野文化连根去除的努力无异于痴人说梦,在现代都市中必然会散逸着乡野文化的质素,比如,在一些上海人家里,端午节、清明、冬至、元宵等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风俗讲究,有时比乡下都来得正宗。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居民绝大多数都具备着“农民”的身份,“在中国,第一批领受近代城市训练的市民,大多来自乡村社会(包括知识者本身),带着深厚的中国乡土文明经验,从而在上海构成了如罗兹·墨菲所描述的,一种奇特的亦新亦旧的‘都市乡村’的文化景观”。[6]“如果中国在未来10年左右城市化的进程呈正态发展过程的话,目前37%的城市化水平将在整体上接近65%的城市化水平,如是,中国在未来10年中,将有5亿以上的将成为城市人,这是一个人类上空前的社会变迁和人口转移。”[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和未来城市居民的原始身份,即农民。而这些“农民”无不打上了深刻的“乡野”烙印,这是与西方都市社会不同之处。由此可见,中国都市文化其实包含着丰富的乡野文化质素。
  正是这种现代化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决定现代中国都市中是都市文化与乡野文化共存的,而我们常常会忽视后者的存在,实则乡野文化在“中国式”都市中应当占据很大比重,这又是我们本该在理论上做出突破的地方,但现在为文化研究者所忽视,从而使得文化研究表现出来的只是一张纯粹的、光彩照人的都市假面。
  总之,在中国,重视都市文化研究中的被忽略的一面——乡野文化因素的研究,探讨它们在现代都市文化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文化研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我们今天所着眼的文化研究其实就是“都市文化研究”,这多少忽视了中国都市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国情,因为“此都市”非“彼都市”,“此都市”中羼杂着与纯粹都市文化精神相对立的乡野质素,而这是中国文化研究不同于异域,并最有可能做出创新的地方。
  
  参考文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1]迈克·费瑟斯通. 刘精明译.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9
  [2]安吉拉·默克罗比. 田晓菲译.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3
  [3]徐琳,唐源昌. 恩格斯与现时代.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143
  [4]孙立平. 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82
  [5]陆晓文. 分层上海,分层生活. 社会科学报,2003. 8. 24
  [6]叶中强. 从想像到现场——都市文化的社会生态研究.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12-13
  [7]张鸿雁.“没有农民的城市”. 社会科学报,2004. 8. 19

上一篇:从社会的流行看人们对服装的审美 下一篇:错位的置换与失范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