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3)

2014-03-31 01:37
导读:3. 西方科技文献的 中国近代翻译事业是伴着的入侵开始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有识之士从痛苦的屈辱中通过反思逐渐觉醒,他们认为鸦片战争失败原
 
  3. 西方科技文献的
  中国近代翻译事业是伴着的入侵开始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有识之士从痛苦的屈辱中通过反思逐渐觉醒,他们认为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有二:清王朝、军事腐败;洋人船坚炮利。于是魏源在林则徐"师敌长技以致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致夷"的策略,明确主张学习西方。所谓学习西方,其主要内容是学习其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也就是自然科学,当时称为格致,即声光电化等。此期的译书有算学、测量、汽机制造、水陆兵法、天、重学、化学、光学、等。近代早期最大的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译书馆所译的163种著作中,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科学类。据,自然科学译书占80%以上。
  
  4. 西方科学的翻译
  70年代后,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出习,1872年夏末,第一批留学生30人赴美国学习,四五年后又有一批人赴欧留学。此外,随着与西方的频繁交往,中国使外人员也日渐增多,他们通过在西方国家学习,以及实地观察、亲身体验,逐渐感悟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并不全在船坚炮利和自然科学的发达,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们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如议会、选举、新式学校、自由平等、博爱,于是便对西方政治、、、等方面开始感兴趣,并着手翻译此类图书。
  
  5. 西方文学的引入
  在近代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起,就有了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诗歌和小说,甲午战争后,翻译文学更日渐繁荣。据粗略统计,仅翻译小说就有2567种,其数量大约等于这一时期翻译其他西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和。近代文学翻译虽然萌芽于19世纪的70年代,但整体上起步比较晚。原因有三:(1)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 (2) 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自我优越感的作祟。(3) 文学翻译比一般翻译更难。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中国近代西方文学引入的分期和主要特点:
  1. 萌芽期(1870-1894)译作大多不标明原作者;小说译文多系节译;诗歌译文多散见于其他译著,而未以独立单篇形式出现。
  2. 发展期(1895-1906)翻译小说类型较完备;翻译目的在于,输入文明或借鉴其思想意义,文学意识薄弱;以意译和译述为主要翻译方式;因袭中国传统文学的程式和故套;翻译体例不完备。
  3. 繁盛期(1907-1919)文学体裁更加完备;译家提高了对自身工作的认识;文学意识强化,开始重视名家名作翻译;翻译质量明显提高;直译出现,翻译文体走向通俗化。
  近代西方文学引进中的上述特点既标志着文学引进所取得的成就,在行进过程中又带有不成熟与局限的印记;不管是成就还是弱点都值得我们正视并给予科学的。
  
  四、小结
  
  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情况下以不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开始的。先进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总目标展开的。而当时的是一种全新的,总体上是一种较高势能状态的文化,所以在这次文化交流中,中国方面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西方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势流入中国:介绍到中国;西方议会制度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被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进化论学说在中国广为流传;西方文学、史学、、学传入中国;西方学、学和目录学以及西洋和绘画都在中国得到。其中,西方格致学在中国的传播尤为突出。大规模的西学东渐,逐渐更新了中国人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即"新学"的启蒙和初步建立;导致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和士林风气的转变;推动了中国近代官办、民办资本主义工厂企业的建立;推动了中国改革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代中国对于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由于历史原因,这一阶段中西文化的交流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有局限性的,只是随着后来枪炮背景的逐渐消退,真正的交流和融合才得以在新的基础上健康进行。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 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何兆武.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 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 马祖毅, 任荣珍. 《汉籍外译史》[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5] 马祖毅. 《中国翻译史》(上卷)[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6]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M]. 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 1997.
  [7] 于语和, 庾良辰主编.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8] 张弘. 《中国文学在英国》[M].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2.
上一篇:《荀子》和西方“人性”思想比较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