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略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新文化构建(2)

2014-04-01 04:30
导读:(二)中国特色的主义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

  (二)中国特色的主义“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优秀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⑨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用来处理现代人与自然、现代人与社会及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必将实现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等的有机结合,是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一系列文化冲突现实求解的具体形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和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它应当能够承担起塑造国人的基本人格、帮助国人形成合理的价值观念、建构完善的结构、确立健全的行为模式及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等重要任务,进而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化的先导作用,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新文化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对各种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整合创新是构建当代中国新文化的基本途径
  文化、以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化为特征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来源。但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不是这几种文化的简单堆积,相反,应当是在对这几种文化理性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各自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现实土壤,当被放置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这一特定的时空结构中时,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和“时间差”问题。只有通过在有用性原则支配下的文化批判与继承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本土化或民族化,才能产生这些文化在现有社会结构中存续的合理性。而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整合与创新为本位的新文化的构建过程。文化批判就是对文化的不足与错误的自觉反思与抨击,它贯穿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是实现文化转型的前提和保证。文化继承就是在文化批判的同时对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的有意识的保留。文化批判与文化继承共同体现了文化转型中的文化选择,它们是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的基础。列宁曾经指出:“只有准确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⑩因此,在建构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果断地抛弃马克思主义中那些已经过时的具体论断和观点,坚持那些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要摒弃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精神相违背的文化因素,继承并充分挖掘那些与现代性相吻合的、有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有价值的历史遗产;要坚决批判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沦丧及理性主义的癫狂所造成的人的“物化”或“异化”、生态的失衡等消极文化因素,合理吸收西方文化中反映现代化生产的、为中国特色现代化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精神。从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和重新评价,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对话来拓展视野,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创建出一种新型的文化模式。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构建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根本途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经济转型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经济转型成功意味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而良好的环境又会影响甚至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某些行为方式、观念、意识等等,改变整个社会的主体状态、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从而为实现整个社会转型奠定基础。”(11)建国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这种社会现实的长期存在孕育并维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否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此相适应,逐步形成了社会成员身份依附性、同一性、封闭性、经济政治化等精神。从本质上讲,这些都是与现代精神相违背的,结果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一度趋于畸形化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世俗化、个体自主化、开放性、科技理性主义、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等现代文化精神才得以孕育并不同程度地凸现,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人格的塑造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更具活力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渐生成,我国的新文化建设也因此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结构还不合理,市场秩序也较为混乱,映射到文化上,体现为现代新文化的基本特质还没能全面、深刻地、绝对地存在于社会成员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中,反而有时仍依稀可见反现代的、带有颓废倾向的文化踪影。因此,要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此来彻底铲除传统文化滋生的旧土壤,造成新文化生长所必需的现实而肥沃的新鲜土壤。鉴于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文化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构建当代中国新文化的首要前提和根本途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进治体制改革是构建当代中国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政治形态与社会文化是互相作用的,一方面,社会政治形态必须适应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文化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形态的变革又为社会文化的变革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封建专制体制的长期存在,不断强化人们的封建意识,严重压抑和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并造成社会意识的缺失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有识之士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它们从多个层面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并最终废除了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使民主和科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点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与新生之烛。但遗憾的是,这一政治体制又随即陷入丝毫没有脱离封建气息的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使在艰难中刚刚燃起的中国文化转型的烛火由于缺乏“氧气”而自灭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政治才有了质的进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真正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但建国初期实行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与之相应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这种体制在权力结构上向集权方向倾斜,基层组织和个体的权利都受到了限制,使得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程度远远不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难以产生。影响到文化上,典型地表现为文化大革命中,垂直式的传统国家控制体系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整体意识的缺失及其所导致的权威崇拜的心理、缺乏法制保障的盲目的、表面的、非自主性的政治参与等畸形发展的政治文化形态和社会心理结构。这些充分表明,原本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来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文化大革命,已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掩护下突变为以激进的方式实现的封建主义的复辟和倒退,造成了社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反差。
上一篇: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析元曲的语言特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