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

2014-07-08 01:2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论苏青作品的世俗化风格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苏青  世俗化  生活化  个

  关键词:苏青  世俗化  生活化  个人化  非化

  论文摘要:曾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也曾在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走上文坛,既存在必然因素,也有极大的偶然因素。家庭婚姻的不幸,上海孤岛与沦陷的,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同时也成就了她在文坛上的美名。苏青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世俗化,这种世俗化具有三种特征,即日常生活化、个人化、非政治化。这篇文章主要从这三方面对苏青作品的世俗化的美学特征给以详细的解析,作者虽然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在这种凡俗的叙事之下体现着极为严肃的终极关怀。同时,也对苏青作品在主流意识和创作的无技巧性方面做了解释。苏青以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世俗生活及女性心灵的探索,其作品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价值。

  前  言

  苏青,一个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上海文坛的女性作家,曾以其女性敏锐细腻的感受来揭露和剖析多被常人忽视的人生问题,同时又带有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那种世俗化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上海有着很大的读者群。然而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苏青曾有过不公的认识,并且对苏青作品的研究也很少有人问津。然而,对上海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是需要对苏青及其作品进行认识和研究的。苏青以自己独有的话语方式完成了对凡俗人生和世俗生活的探索,在上海沦陷这个非常时期和非常地点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品。所以,应该对其作品世俗化的独特之处给与研究和认可。

  一、  文人苏青

  (一)  苏青经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红极一时。苏青(1917-1982),原名冯和仪,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在文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少年时代在家乡宁波度过。高中就读于宁波中学,高中后升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是宁波府六个县唯一被录取的考生,中国传统礼法对她的影响颇深,而在大学的现代高等,又使她增长了新观念,产生了新感受。1926年仅19岁的她嫁为人妇。正是这个经历使她成功地在文学之路迈开了一步。她的处女作《生男与育女》诞生,但这只是家务之余的一种活动。1931年冬,苏青与夫反目,开始思考怎样独立扶养家庭,同时走上职业妇女生涯。她担任过代课教员,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她们一家的生计问题,于是,她开始投稿,卖文求生。作品《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的问世,使世人认可了其小说家的身份。之后长篇《歧路佳人》、《朦胧日》行世。1944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浣锦集》,随即大量散文小品《涛》、《饮食男女》、《逝水集》、《鱼水欢》、《九重锦》等先后奉献给读者。

  (二)  走上文坛的原因

  苏青之所以走上文坛,与她婚后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她的家庭理想无疑是找到一个“学识财产不在女的之下,能高一筹更好” [1]的丈夫。然而她未能如愿,像《结婚十年》中那新旧合璧的婚礼所带来的徐崇贤一样,她的丈夫李钦后没有能力挣钱养活家人,却生活放荡不求上进。于是他们的生活日渐窘迫。为养家得到上的独立她开始偷偷地投稿。之后便经常写作。然而,漫长的十年婚姻使她们夫妻的关系矛盾丛生,最终失去婚姻的苏青一直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苏青作品被广泛接受,苏青自己的刊物《天地》也应运而生。苏青写作也许多是迫于生存,却又不仅仅如此,还有精神的宣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心怀,这并非我自揣度,苏青在其作品《〈饮食男女〉后记》中曾言道“两年来,生活可真是‘到处潜酸辛’的,但我还是咬牙关过下去了,因为有它在作为安慰,供我发泄苦闷,它便是文章呀!在白云悠悠的夏之傍晚,我辛苦的较稿样更深入静之后,我还在灯罩下挥笔凝思,究竟为的是什么呢?这里已变成疯狂的世界,人心焦灼,烦躁。终日戚戚,或莫名其妙的兴奋,像在火山上跳舞,又像在冰层上筑琼楼玉宇,明明知道这可是转瞬间便要坍塌的,然而还得争取这一刹那——一刹那的安慰与排遣哪!否则这几分钟活者的功夫又将干什么呢?” [2]这便是苏青原话,证实了其排遣苦闷心绪的方法。著名学者钱理群在解析沦陷区文学活动时曾说过这样一个理论:写作成为生活的方式。他的原话是“文学创作毕竟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对于身处于政治的高压与思想的严格控制之下,时时敏感到周围空气的窒息,陷于极度苦闷与压抑中的沦陷区知识分子来说,写作几乎又是他们唯一的聊可透气的孔道,像精神调节,升高成自我拯救的避难所,这应该是‘写作成为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说,写作对于沦陷区的作家具有解决‘精神的饥饿和物资的需求’的双重意义。” [3]

上一篇:谈网络文学创作的文化抉择与现实困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