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3)

2014-07-09 01:38
导读: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

  例3. 一个人要去野餐,却下着大雨,于是他说:“It is really a fine day!”天气真是太好了!
  例3的概念整合过程与例1和例2有所不同。前两例着重于反语的理解,例3却是关于反语的生成过程。在现实空间里,去野餐的计划因天气不好泡汤了,期望与现实造成了反差,形成了对立。计划者的想法仍流连于天气好能去野餐,这样在第2.2小节所述的“构建过程”中,由一个现实和一个虚拟的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在“完善过程”中,经过概念域和语境信息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fine”的字面意思要相匹配,但是“fine”的字面意思和说话者语气在语境中形成冲突、对立,层创结构的内容矛盾不一。因而在“扩展过程”中,根据它自身的层创,在整合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时,所整合的心理空间否定了“fine”的字面意思,形成了反语,表达了说话者极其失望的情绪。
  
  3.1 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认知解释的意义
  上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分析了三例不同类型的反语, 概念整合理论都能比较具体地从反语的理解和生成过程解释反语的含义。因而笔者认为,在探索包括反语在内的复杂现象时,概念整合理论从意义的构建和信息的整合方面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途径。该途径将现实语境和说话者的动机因素等方面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从话语的命题内容及其声韵、词汇、句法乃至表达效果等各方面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话语理解的途径。简言之,反语的认知总是表现为:各种信息在整合过程中会与说话者的输入心理空间I相冲突,经过整合后,才能得出输入空间I是反语空间的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明显属于运用话语交际中的已知因素推理来求得可知结果,整个推理过程仍然是非论证性的、整体的(non-demonstrative and global)中心思维过程。因而反语理解的核心过程为读者由于先后认知之间有反差而发现了话语中含有反语意思,但是反语生成的核心过程却为说话者的心理期待和现实的反差所造成。另外,概念整合理论把语义的理解及构建看成一种现时的动态过程,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语境研究走向的必然性,但在同时,也反映了反语研究的复杂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运用于反语研究中,能够简单清晰地解释高度抽象化的反语认知问题。但是由于反语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来分析反语的命题内容特征,考察反语的生成条件和实现形式,以及描述反语接受的形式化过程等等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之“柴”为之助燃!
  
  参考文献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Fauconnier, G.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Fauconnier, G. & M. Turner.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Basic Books, 2002.
  Grice, P. H.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Cole, P. & Morgan, J.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C], Vol.3:9: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Gibbs, R, & J. O’Brien.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rony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1.
  Haverkate, H. A speech act analysis of iron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Holdcroft, D. Irony as trope, and irony as discourse[J]. Poetics Today, 1983.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Myers, R. A. Irony in Conversation[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ssertation, 1978.
  Wilson, D. & D. Sperber. On verbal irony[J]. In Lingua, 1992.
  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刘正光. 反语理论综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中国大学排名


  曾衍桃. 国外反讽研究综观[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

上一篇:班驳陆离的明代社会风情图——兼论《金瓶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