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新的一年当以正月初一为始,据《东莞县志》记载:“元日昧爽谒家祠,姻族邻里相贺,曰拜年。”[7]
旧时年三十晚上十点后,东莞各家各户开始在厅堂神台前摆上年宵品、罗汉斋、糕品等,以待到子时祭神迎春。到了交子时(晚上11点)之际,便打开大门,点燃鞭炮,叫“烧开门炮”或者“枪炮头”。此习俗在东莞盛行超过百年,可惜在1994年东莞政府禁止燃放烟花炮竹相关政策出台后,方渐渐消失于莞邑大地。
全国都有大年初一早上吃素的风俗,有说法是这一顿吃斋,其功德等于一年吃素;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而到了初二,人们方可吃荤,当日菜肴丰盛,并举行祭神仪式,谓之“开年”。
初二早上,东城人在家中客厅多摆上贡品奉神,并买来鲤鱼用来祭拜。按规定鲤鱼必须是活的,称为“生鲤”,并取其谐音“生利”之意。生菜、芹菜也是开年必备的,而且都要留着根须。生菜是“生财”的谐音,留须则意为“有头有尾”。此外,莞人开年喜用发菜,寓意为“发财”。猪肉、鱼丸、全鸡一只、香蕉一梳,意为“招财”、全盒糖果、茶、酒等祭神用品,于上午举行祭神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生龙活虎,一切生机勃勃,年年有余。
而正月初七的人日,又是新年期间一个重要的节日。所谓人日历史悠久,而且起源也众说纷纭,无从考证。目前,人日的来历主要有占卜说和诞生说。占卜说主要来源于西汉东方朔的《占书》:“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 [8]诞生说则是来源于女娲造物的传说,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马,始生人。”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9]实际上,人日就是人的生日,故此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据《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采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 [10]而在广州,民国时期人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青年男女会结伴到郊外游玩,有选“人日皇后”的活动,作家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里第十二回《人日皇后》便是描述这天的胜景。[11]
而在东城,人日的习俗也同样延续至今,不过形式略为不同。年初七早上,东城各家各户就把年三十蒸好的年糕切成片,煎成金黄色,摆在盘中,配上水果、糖果等贡品,祈求神明保佑好人一生平安。
人日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流传至今,可谓对于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人而言,强化了人文关怀的回归。通过人日,大家通过各种喜庆的形式,可以牢记中国创世传说的历史渊源,融入并灵活运用中国古典文化哲学思想之余,更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实则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要求之一。
元宵节:新老莞人融合的重要契机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是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据民国《东莞县志》载:“元夕张灯,烧火树为狮象鱼龙百戏,其词人以隐语体物张之,灯间如射覆然,能命中者必有以持赠或为秋千之戏,亲串好会妇女,相馈以粉丸,曰结缘。是夕紫姑神以卜,相传紫姑以是夜为大妇所逐死,故俗悯而祀之,亦相戒以不妒也。”[12]事实上,许多元宵习俗保留至今。如“结缘”,目前在东城各地颇为流行。据《梨川村志》载:梨川有煮吃甜汤丸和炒响丸互相赠送的习俗,称为“结缘” [13];如开灯,本为东莞人的重要风俗,据《东莞县志》载:“上元前数夕,生子者张灯结彩为酒馔庆于祠,俗呼为灯头,称其祖父为灯公。”[14]而东城各地则一直保留着这个习俗,据《梨川村志》载:“人们开灯多在初四、初五、初七,结灯则在正月十五。”[15]
传统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不论城乡都盛行,尤其是在城市,各种活动更是推陈出新,尤为热烈,传统的元宵节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经被升华为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被高雅的、狂欢的节日活动所替代,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是增加了舞龙、舞狮、游花车、元宵大型焰火晚会等活动。
东莞人一直对元宵节十分重视。据《东莞县志》载:“上元夜游,观灯,设乐,宴会,演剧(灯有花灯,字灯、山灯之类,制极工巧,同族者庆于祠,同里者庆于社)。为秋千之戏。”[16]这种原始的晚会形式,在东城不但得到保留,而且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在东城各地,每年都有形式各异的元宵节活动举行。通过这些活动,有关部门以节日为契机,积极搭建了许多群众娱乐平台,并在舞台设计,节目编排,灯光音效管理等环节上注入科技的元素,让民间的文艺爱好者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一展身手。更重要的是,东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新老莞人作为东莞人口的两个重要载体而为东莞的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元宵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可谓普天同庆,无分地域。以此节日作为契机,让新老莞人通过喜闻乐见的群众娱乐形式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有利于两大人口载体的进一步融合。
在东城,元宵节历来是大家公认的重大节日,东城各界都会汇集在东城文化广场,举办盛大的庆祝晚会,至今已经举办多年。在晚会上,包括歌舞、相声、歌曲联唱、粤曲表演等都会逐一登台亮相。近年来,这些节目主要由东城的业余演员团队和企业文艺爱好者演出,由此可以充分调动东城业余文艺爱好者的创作情绪,更为东城的本土文化注入新元素,并通过群众的认同而逐步树立新品牌。
结语
东城年俗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既秉承了广府年俗传统又衍生了独具地域色彩的庆典形式,充分彰显东城蓬勃发展的文化创造力,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的经济、民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注入新元素。
参考文献
[1]屈大均.广东新语[M].卷二.地语
[2]陈伯陶.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养和堂印书局.民国十六年.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3]郭九鼎.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卷二.山川
[4]张二果..东莞县志[M]. 广东:东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第60页
[5]唐书·十道地理图志[M].东莞县图解
[6]陈伯陶.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养和堂印书局.民国十六年.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7]陈伯陶.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养和堂印书局.民国十六年.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8]东方朔.占书[M].卷一
[9]民间女娲传说[A]
[10]宗懔.荆楚岁时记[M].卷八.六题
[11]欧阳山.三家巷[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1978年.第167页
[12]陈伯陶.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养和堂印书局.民国十六年.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13]梨川村志[M].广东:东莞梨川村志编撰委员会.2008年.第143页
[14]陈伯陶.东莞县志[M].广东:东莞养和堂印书局.民国十六年.卷九.舆地略八.风俗
[15]梨川村志[M].广东:东莞梨川村志编撰委员会.2008年.第143页
[16]张二果.东莞县志[M]. 广东:东莞市人民政府.1993年.第30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太虚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