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孝遗观念的淡澳。
伴随着社会成员人口流动的加速,土地和家庭财产不再成为父母约束子女的工具,离家的子女也不需要继承父母的土地和财产,也不会受到家族成员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指责。因此,通过尽孝道来实现家庭养老保障的组织基础已经遭到挑战。而且,由于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难尽赔养义务,就算双方能维持经济上的联系,也难以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独立意识在增强,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变化,代际之间的地域距离的扩大也导致了代际之间交换困难,使得家庭难以继续承载养老保障的责任。
四、社会化养老是现代养老保障的必然之势
由上可知,建立于孝文化基础之上的单纯的家庭养老保障机制是通过纵向代际转移的方式将财富从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进行实物转移,它将整个社会的老年人养老的风险分散于千千万万个“碎片化”的封闭的小单元—家庭之内,并通过内部资源分配和外部舆论文化监督保证机制的实施和延续。但这种保证是非正式的“契约”,而且单个家庭抗风险能力往往很低。这种财富的代际转移方式尤其在资本市场缺失、工业化没有出现之前是唯一可行的养老保障机制。在进人工业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项目内容多样化,风险因素的增多提高了养老的成本,时代呼唤养老保障机制的创新。1889年,德国《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拉开了社会化养老的序幕。
社会化养老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养老保险制度,它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保障老年人因退休而引起的收人减灭的风险。其中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代内收人再分配和代际收人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而以远期纵向平衡为原则的基金积累制则是通过参保职工个人缴费与养老金待遇直接关联的方式增强个人缴费激励性,并通过工作期养老基金投资运营使参保职工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自德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工业化国家纷纷效仿,掀起了养老保险制度世界性立法的潮流。(表一)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资料来源:李洁明、许晓菌:(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转引自刘昌平:《养老金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以德国模式为蓝本的现收现付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遭受了人口老龄化和制度可持续的冲击,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以社会养老保险主题的老年保障模式向“三支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方案发展。在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践基础上,世界银行提出了由社会公共养老保险、私营养老保险、互助共济养老保险等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而同处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韩国,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开始实施强制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民养老保险和厚生养老年金构成。国民养老保险又称为基础养老保险,凡年满20岁以上,65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参加人保。厚生养老年金是在国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设定的一种附加年金,投保对象限定工薪阶层,强制性要求加人厚生养老年金,保费分别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而韩国的养老金制度则包括两大类:一是以公务员、军人、私立学校教职员为对象的养老金;另一种是以一般劳动人民为对象的国民养老金。韩国国民养老保险制度由保健和福扯部主管,参加者须18岁以上60岁以下,原则上需加人至少10年才能领取养老金。从日、韩的经验可看出,建立一个覆盖尽可能多社会成员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无疑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
但养老保险制度并不是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全部,要妥善解决中国社会的养老保障问题,还必须走全方位社会化养老的道路。所谓社会化养老,是指区别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通过社会途径、以社会制度保证的养老方式.其范围包括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服务、机构养老等。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添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养老保障不再仅仅局限于收人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更要求能够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照料,同时保证老人的精神慰藉的需求。社会化养老实质上是多种正式制度安排(如养老保险制度和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安排(如社区养老)的结合。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