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王朝化外人涵义的探讨(1)(2)
2014-10-04 01:04
导读:如果从立法原因和目的来看,之所以特别对“化外人”加以规定,盖因在当时“化外人”到唐朝的活动极为频繁,已经达到非要以法律调整的地步了。这样
如果从立法原因和目的来看,之所以特别对“化外人”加以规定,盖因在当时“化外人”到唐朝的活动极为频繁,已经达到非要以法律调整的地步了。这样的话,以当时地理状况及交通水平,罗马人到唐的活动显然不可能比吐蕃人频繁,因此,尽管“化外人”包括更远的地方的“外国人”,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唐朝周边的民族政权(今已纳入中国版图)及“国家”(今仍独立为外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用了“国家”、“外国人”来解释这一现象,却要清楚从唐朝统治者角度来看这些“国家”、“政权”都属于其所统治的“天下”,即使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这种统治更多停留在一种“抽象的理论”上。在古人看来,正统王朝文化、华夏民族之外的政权就是“蕃夷”,因为这类民族地区大多具有未开化的特点,游离于华夏文明之外,未受礼教之教化,因此笼统地称为“化外”。而且,这种“化外”的身份并不因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及受礼教熏陶而有所改变,否则积极向唐学习的高丽、百济就非“化外人”了。
所以,我们认为唐朝周边民族政权及王朝属于“化外人”,对于唐王朝而言,从实际情况上看,其中某些民族地区显然不属于“外国”,而如以其那“隐喻理论上的王朝天下观念”,它们就都不属于“外国”了。因此,“化外人”应指华夏正统王朝之外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及其他王朝“国家”,其以文化和族群作为理论上区分的主要标准,在实际操作时以疏议的方式引入古代“王朝国家”的标准加强人们的直观理解。于是,从现代人眼光看,“化外人”包括了“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但在没有现代国家和少数民族观念的唐朝,主要以汉族为主的建立起来的华夏正统王朝之外的地方都是“化外”,从那里来到唐朝腹地的人都是“化外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