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道家和谐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上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从老庄的哲思中,可以延伸出很多家庭和谐的智慧,其中“冲气以为和”理论认为执中之道才是和谐的正道,只有执中而“和”,才能使家庭稳定和谐。
[关键词] 老子;冲气以为和;家庭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是评价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水平的一项基本尺度,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是历史性课题,也是人类当代社会的一项基本课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和观念。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他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
一、“和谐”探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显著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我国先民,早已存在“和谐”的观念,但初始尚未用“和谐”一词来表达。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诗·小雅·常棣》)意为:“夫妻感情很和谐,就像鼓瑟和弹琴。兄弟感情真和谐,团结和乐更高兴。和和睦睦一家人,妻子儿女情谊深。”句中“合”、“翕”都是“和谐”之意,“和”在这里是“团结”。
在“和谐”一词出现之前,先秦古籍中一般单用“和”来表示和谐的观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亲不和,有孝慈。 (《老子·十八章》)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论语·子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其与物也,与之为娱也;其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已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庄子·则阳》)
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荀子·荣辱》)
也有“和”与“谐”同时出现的: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
在上古汉语里,“和”就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构词词素。这就是它最终与“谐”组成一个合成词的物质基础。
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墨子·尚同中》)
在此,“和合”指和谐同心。
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礼记·月令》)
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感。 (《管子·五辅》)
以上两句的“和同”也是“和谐同心”的意思。“和合”、“和同”可确定为双音合成词。
还有与“和谐”形似的合成词:
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左传·隐十一年》)
此处,“和协”指同心协力,和睦无间。
百姓昭昭,协和万邦。(《书·尧典》)
这里的“协和”即指和谐。
“和谐”一词,最早可能同时出现在《晋书》,“施之金合,则音韵和谐。”(《晋书·挚虞传》)“夫任一人则政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后汉书·仲长统传》)在这些古代经典中,把各种关系协调和连贯一致比喻为像悦耳的音乐一样“和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古代,“和”与“谐”两字同义,“和,谐也” 。(《广雅·释诂三》)《辞海》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协调”。《现代汉语辞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从禾从口,“谐”从言从比从白,“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像禾苗那样生长,自然是与大自然的规律保持一致;“比”为平等,白、比、言为“谐”,平等地对话,直白地发言,自然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民主平等关系、思想得到了发挥,创造得到了体现。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谐”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紧密相连,如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柔和等。由此,和谐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作为处理人天(人类与自然)、人际(人类与人或与社会)、身心(人的身体与精神)等关系的理想范式,成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特别是其中的人与人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富价值的重要启示。
二、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建立和谐社会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也是每个家庭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的基本生活群体、初级生活圈。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成长成熟的摇篮,是成就事业的基石,是生活力量的源泉和理想的归宿,家庭和睦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必须从营造和谐家庭开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老子在这里首先论述了宇宙的创生过程:道生一,是指道开始转化为一,一是道的别名,指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一生二,是指一派生出阴阳两种气,道的属性。二生三,是指阴与阳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其次论述了宇宙创生的动力。古代哲学思想确立由元气(原始混沌之气)分衍成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产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因此它就充塞于天地之间,也深藏于人体之内。《庄子·知北遊》说:“圣人故类一”,这个“一”指万物来自“一气”,而它的根源则是“道”。说“一气”时,是描写道;说阴阳二气时,则是描写变化之过程,因此有聚散现象。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与阳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它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相互作用使事物达到和谐与统一,即达到“冲气以为和”的状态。所谓“冲”者,即阴阳之和合,故亦名“冲和”、“中和”。唐玄宗曰“冲者,中也,是谓大和。”“冲”是涌动、激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冲突、对立,表征矛盾的不平衡和对立状态,它是事物实现和谐与统一的内在动力。“和”是和谐、统一的意思,如果把“冲气以为和”简缩为“冲和”,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古代表述方式。阴阳是两端,“冲气以为和”才是用其中。唯有执中之道才是和谐的正道,执中才能在阴阳两端的相互激荡中得到整体的和谐。那么,怎样以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来指导家庭和谐、实现家庭和谐呢?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陈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