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现实背景(1)(2)

2014-11-13 01:03
导读:1.乡风文明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十六大报

  1.乡风文明建设处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 经济 更加 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 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小康。新 农村 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新农村中的乡风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的特例——农村文化建设。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充分说明了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这也正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

  乡风文明建设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农村文化,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 条件。

  2.党中央对三农 问题 的重视,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

  2000年,农民收入问题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受到高度重视。会议期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句话被写进文件。此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科学 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 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五年来,以城带乡、反哺农业的步伐已经启动,并不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 现代 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步骤,是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提出,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高度重视。如果说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现,那么乡风文明,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它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境界,反映的是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风文明,第一次被党的文件提到了如此的高度,更加说明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3.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忽视乡风文明建设的倾向

  央视《焦点访谈》2006年8月21日播出节目《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讲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流行一种奇怪的做法,许多办丧事的人家邀请“演出班子”进行脱衣舞表演,一些年轻人也借机免费观看。2006年9月福建省一村委礼堂女子跳脱衣舞。这些现象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文化生活。这样的丑恶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遏制,就会愈演愈烈,成为一种风气,必然会对当地的民风造成恶劣的 影响 ,危害社会的稳定。

  这些虽然是个别地方的现象,却对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敲响了警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富裕等物质上的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却是空白、空虚的,这与物质生活的提高是不相适应的。长此以往,不仅会污染乡风文明,更会影响物质文明的成果、社会的进步。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些地方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业余文化生活仍单调贫乏,赌博、迷信活动盛行。这与地方不同程度地忽视乡风建设有关。有的地方建设新农村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被游离化。更有甚者,对严重污染乡风文明的文化采取不作为态度,助长了坏风气的传播。这些现象启示我们:即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如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新农村建设还是无法取得成功。忽视乡风文明的错误倾向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4.国外建设经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韩国新农村运动,是一场通过勤劳、自助与合作,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基础建设的运动。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开展方式是以村落为单位,通过一个农村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农村地区的各种项目。这种地区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信念,正是大力推进新农村运动进程的内在动力。韩国的新农村运动提高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拉小了城镇差距,培育了地区农民积极向上的新理念和自信心。但由于运动中官方支援占主导地位,新农村运动的物质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而夸大了其经济效应。因此这种发展不具有持续性,农村经济在出现短暂复苏后又进入衰退期。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部门的竞争力,才有可能解决农村问题。这给我们一点启示,不注重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纯注重生产关系的因素对农村建设的作用,是片面和不科学的,最终发展起来的农村是不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然后才是其他方面。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和影响力。

  以上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发展的建设,只有这样的建设才能是健康持续的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认识到 理论 与现实的背景,才能更科学地展开,使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社会主义文化信念论纲(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