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1)(2)

2014-11-16 01:00
导读:四、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不足 近代小说研究的成绩是应当肯定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了推动近代小说研究的发展,使研究工作真正有新的飞跃,我
     四、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不足
    近代小说研究的成绩是应当肯定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为了推动近代小说研究的发展,使研究工作真正有新的飞跃,我以为更应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中国近代小说研究中的不足。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四点:
    一是研究的面太窄。
    近代有小说数千种,目前已出版的近代小说史、各种专著、论文,涉及的小说不足30家,论及的小说不足百种,这其中半数以上的论述只是浮光掠影,还谈不到研究。因为这些文章既没有资料上新的发现,又缺乏对问题新的阐释。
    目前的近代小说研究还只集中在李伯元、吴趼人、刘鹗、曾朴四大家身上。近年来香港和上海分别举办了黄世仲(两次)和陆士谔的学术研讨会。对这两位小说家的研究有了若干推进,这是可喜的现象。惜乎对黄、陆两家真正有研究的论文并不多见。
    以上六家是近代小说研究中最受人关注的对象。绝大部分论文也多围绕如上六家进行论述,至于对数以千计的其他近代小说和多数小说家则少有人问津。只研究少数作家和作品,这是一种研究的误区和盲点,十分有碍于近代小说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仅仅抓住少数几个作家和有限的几部小说,不可能正确认识近代小说的全貌,也不可能对近代小说的长处和不足做出科学的判断。总之,目前的研究现状与近代小说的客观存在是很不相称的。
    二是因袭太多,缺乏创新。
    前已说过:有的论著,既无新资料,也没有新观点,论述上更缺乏新的阐释,研究方法上也比较陈旧。有的还故弄玄虚,什么“新解”、“新探”、“新论”、“新说”,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也有的生硬地搬一套西方文学理论术语,但研究主体本人并不了解其真正的含义,只是囫囵吞枣,生硬地运用,其所引西方理论与他所论述的近代小说几乎不沾边,看后不知所云。另方面,某些研究客体,从研究文章看起来篇数不少,但高质量的不多。比如研究李伯元的文章(1977-1996)就有136篇,真正理论上有所开拓,研究上有所深化或史料上有所发现的至多有30篇,占不到四分之一。其他近代小说研究也有类此情况。研究论著低水平的重复,所谓“泡沫学术”,是当前学界的一个普遍现象,近代小说研究也处在这个怪圈中。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三是作家研究不深不透,连近代小说四大家亦不例外。
    在大陆,我尚未见到一本全面而有深度地研究李伯元和吴趼人小说的书。那么,什么才算深、透呢?我认为对于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文学大家或重要的作家,所谓研究的深透,其表现之一应当是研究资料和研究论著的系列化。一般说,一个重要的研究客体,至少要具备如下几种研究著作:
    全集和文集
    作家年谱
    作家思想和和作品研究
    作家研究史料(资料)汇编
    作家研究论文目录索引
    以这个框架来要求以上近代六位小说家,都不大具备。李伯元、吴趼人出版了《全集》,这对研究这两位作家很有好处。其他四位都没有《全集》或《文集》出版。至于对这几位作家及其作品深入的研究,除刘鹗及其《老残游记》外,至今也很少见。
    四是还有些半空白状态的问题,需要下真功夫、花大力量作专门的认真的研究。
    我这里提出以下三点:
    1.近代翻译小说的研究。
    这个问题虽然已有人开了个头,做了点研究,但十分不够。近代有翻译小说2545种,有翻译家约200人,但我们研究得很差,许多问题都需要从头做起。我这里举一例子,即关于近代翻译小说家的生平。近代有翻译小说家200人,其中大部分翻译家的生平我们不了解。今天我们了解的或者说比较熟悉的近代翻译家,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著名的文学家或思想家,如梁启超、严复、林纾、苏曼殊、辜鸿铭、马君武、周瘦鹃、包天笑、徐卓呆、曾朴,以及“五四”前夕的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陈独秀等,而许多专业的翻译家我们对他们的生平了解得很少。比如最早翻译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译为《俄国情史》)的戢翼翚、以翻译俄国文学三大家(莱蒙托夫、契诃夫、高尔基)而出名的吴梼,最先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与《初恋》)和法国龚古尔兄弟的成名作《基尔米里》(今译《日尔米尼·拉塞得》)的陈嘏,最早翻译英国唯美派王尔德戏剧《意中人》(今译《理想丈夫》)的女翻译家薛琪瑛,以翻译侦探小说著名的奚若等等,对他们的生平至今不甚了解。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正因为我们的研究不够,有些翻译家甚至连其性别都不清楚。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近代女翻译家陈鸿璧。陈鸿璧,是辛亥革命前后重要的女翻译家,他翻译欧美小说多种,仅在《小说林》创刊号上,就推出她的三部长篇翻译小说,即英国佳汉的科幻小说《电冠》、法国加宝尔奥的侦探小说《第一百十三案》和佚名的历史小说《苏格兰独立记》,《小说林》共出版了12期,每期都有陈鸿璧的翻译小说刊登,可见她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华而又有点小名气的翻译家。另方面,在此前后,她还有多部翻译小说由小说林社、上海广智书局、群益书局出版了单行本,而且翻译质量也相当高。就是这样一位重要的女翻译家,我们却对她所知甚少。我曾依据她是近代著名画家陈抱一的姐姐知其为广东新会人,是梁启超的同乡,但对她的学历和精通外语的情况,至今不清楚。正因为如此,以致引起一位对中国近代翻译文学颇有研究的日本著名学者中村忠行对其性别的怀疑。中村先生认为:陈鸿璧也像周作人早期发表翻译文学作品化名为“碧罗女士”一样,是一位男性译者的“假籍”[2](P14),这个结论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我最近查到:陈鸿璧辛亥革命后曾任《大汉报》(苏州)的主笔,《妇女时报》第5期(1912年1月23日出版)上有她的画像,题为苏州《大汉报》主笔陈鸿璧女士。这条材料足以说明陈鸿璧确是一位女性。近年来我又发现陈鸿璧若干材料[3](P221-224),因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能详谈了。
    2.关于近代报刊的研究。
    传播方式的变革是近代文学(1840-1991)较之古代文学不同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近代文学在传播方面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报刊成为近代文学(特别是小说)的主要载体。近代报刊的出现,与近代小说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近代小说的主要载体就是近代报刊。近代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首先发表在报刊上,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邻女语》、《东欧女豪杰》等。以近代小说大家吴趼人为例,他的16部中长篇和全部短篇小说,除《恨海》一部是先出版单行本外,其他全部小说均是先在报刊上发表。由此一例便可看出近代报刊与近代小说的密切关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关于近代报刊,近年来已开始引起研究者关注,对近代报刊作为文学传媒作了多侧面的探讨,济南大学的郭浩帆博士还专门写了一本《中国近代大小说杂志研究》,即对《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但像这样的著作还不多见(此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王燕博士的《晚清小说期刊史论》是一部综合研究近代小说期刊的论著,值得重视。另一方面,对近代报刊的研究面也比较窄,研究比较多的也还是近代的四大小说杂志,而对近代许多小说杂志,如陈景韩编辑的《新新小说》(1904)、黄世仲兄弟主编的《中外小说林》(1907)、冷血、天笑办的《小说时报》(1909)、徐枕亚编的《小说丛报》(1914)、沈瓶庵编辑的《中华小说界》(1914)、黄山民编辑的《小说海》(1915)、包天笑办的《小说大观》(1915)和《小说画报》(1919)、恽铁憔等编辑的《小说月报》(1918)等等,均缺乏认真的研究。
    我上面提到的这几种小说杂志,也还只是近代几种主要的小说杂志。就是这几种主要的小说杂志,学界也很少有人作专门的研究。至于对近代整个的报刊,从文学传播的角度,作整体综合研究的就更少了。
    我们知道,近代有报刊2000多种,仅文艺报刊,据祝均宙统计就有320种(其中纯文艺杂志133种)。这上面到底刊有多少小说我们并不清楚。近代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不仅文艺性的杂志刊登小说,非文艺性的一般报刊也刊登小说,其中刊登文学作品较多而又有特色的,如《浙江潮》、《女子世界》、《竞业旬报》、《福建政法杂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包天笑创作和翻译的九种小说均发表于此刊)等。所以我说:近代报刊登载的小说数量一定是十分可观的。可以这样说,远远超过樽本照雄先生的统计。但这个工作需要集中学界的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来做。类似的研究空白还有一些(如近代的出版机构),这里就不多谈了。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近代女性小说家研究。
    中国女性文学十分可观,但就其体裁论,主要是诗词文赋,而于小说文体少有实践。近代之前,没有一部小说流传后世。据说清代的女文学家汪端(1793-1839)写过一本小说《元明佚史》,我一直怀疑此书是否写完或出版过。搜集十分完备的胡文楷先生的《历代妇女著作考》也未著录此书,这也可为我的怀疑提供一个佐证。
    为什么在封建社会中没有出现女性写的小说呢?这个问题我已讲过[4](P176-177),这里从略。近代之后,随着社会的前进和西学东渐的影响,逐渐有女性冲破樊篱开始写作小说,据目前所知,中国女性写的第一部小说是近代著名的满族女词人顾太清(1799-1877)的《红楼梦影》,稍后有陈义臣的《谪仙楼》、杭州王妙如(约1877-1903)的《女狱花》和绩溪邵振华的《侠义佳人》,但仍是凤毛麟角,而真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一个女性作家群则是在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
    据我和我的博士生、现任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的薛海燕女士摸底,这时期的女性小说家大约有50人左右。比较重要的有王妙如、黄璧魂、黄翠凝、吕逸、汪咏霞、陈翠娜、杨令茀、温情华、邵振华、李张绍南、蒋曾淑温、蒋吴剑文、陈守黎、朱怀珠、徐彬灵等。这批小说家虽然没有写出经典性的作品,但她们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这是因为,20世纪初这个女性小说家群的出现不仅彻底打破了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无小说的记录;而且它的出现又为“五四”之后第一代女性小说家(如冰心、庐隐、冯沅君、凌叔华等)的脱颖提供了文体样板,奠定了文学基础。但是对于近代这批女性小说家我们至今仍缺乏研究。甚至连最基本的史料:作家生平都不大清楚。这就需要我们下真功夫,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近代报刊)发掘史料,填补近代女性文学史上的这一空白。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上面我讲了8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关系未能展开论述。关于不足之处,这方面的具体事例很多,也由于种种原因不便点名评说,这也是要请大家谅解的。
    对于近代小说研究,我还想再说几句话:
    中国近代创作小说,据樽本统计有7466种,这其中包括部分短篇小说。据我个人保守的估计,中国近代成册或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未出单行本的中长篇小说至少有3000种,短篇小说约6000篇。这在中国古代近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一数字本身便表明了近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这一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迫使学界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小说。
    中国近代小说不仅数量大,而在质量上同样值得我们重视。诚然,近代没有产生像《红楼梦》、《西游记》这类的文学巨著,但近代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却是不能低估的。比如说近代小说的转型问题,这是一个总题目,在这个总题目下,诸如近代小说的主题变化与认识作用,近代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近代小说的结构艺术,近代小说语言的走向,近代小说载体的变化以及与传媒的关系,近代小说的接受主体与近代都市市民阶层的壮大,近代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近代小说与“五四”后的新文学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都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这些问题,虽然已有所触及,也有论著发表,但并未讲清楚,仍值得继续探讨。热切期盼在这些问题上有高水平的论著出现,使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能有一个新的突破。
    (本文系作者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国文献学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 王学钧.李伯元研究资料篇目索引[A].李伯元全集第5册[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 中村中行.清末侦探小说史稿(三)[J].日本清末小说研究,1980(4).
    [3] 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4] 郭延礼.新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路向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2(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探索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关爱和的近代文学研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