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中国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1)(2)
2014-11-25 02:57
导读:在城市,大多数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较多,文化程度也较高,因此他们从事的职业多数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白领、单位负责人等。文化
在城市,大多数家长接受教育的年限较多,文化程度也较高,因此他们从事的职业多数为专业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通白领、单位负责人等。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代际传承性,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研究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拥有的入学机会越多。”[5]一些调查显示,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不同文化阶层存在明显差异,占人口90%以上的体力劳动者的孩子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考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而且越是精英的文化,其传承性越强。
当前,我国各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源差异很大,整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等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还是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影响到下一代接受教育的种类和程度。西方关于家庭文化背景与教育关系的一项名为IEA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80%在校外,而家庭的色后悔文化背景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6]。总之,文化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比经济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更大,因为“文化阶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7]再加上文化资源的形成和传递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要解决由于文化资源的差异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职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社会生活来源的工作。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权力、收入、声望都与职业紧密相关,获得某种职业的同时也就相应的获得了某种社会地位。职业所包含的社会评价(如声望)、职业资源(如收入)、权力等要素可以按照多少、大小、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所以,权力是划分社会地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干部、工人、农民三大阶层,这三大阶层之间的社会差异不大。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之间的流动增加,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重要,导致各阶层在权力、地位、收入、声望方面的差距拉大,形成了不同的职业群体和社会地位阶层。职业地位的不同代表着收入的不同,收入的不同意味着对子女教育需求和要求的不同。陆学艺在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按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的不同,将我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8]各阶层所拥有的资源存在巨大差异。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长从事体力劳动,其权力、收入、声望都很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他们不能够为其子女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这些家长苦于生计,只能为子女选择方便就业的教育条件或提早完成学业。
在城市,拥有较高职位的家长,能够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受教育条件,谋取优越的教育结果和出路,职位中层的家长也能够利用其优势,为其子女提供相对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热门专业,来自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相比之下,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子女的比例越来越低。教育公平受到了权利的干扰,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扭曲。
三、如何缓解当前社会分层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社会功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大量研究表明,教育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教育是社会分层的一种手段,教育影响着人们的职业,而职业是制约社会分层决定性的因素,职业的高低决定着人们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高低。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阶层之间分化的差距扩大已成为客观事实,但教育的不公平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这种分化会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一代代的传递下去,导致社会弱势群体难以跳出这一循环。虽然由社会分层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解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最佳手段是给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使每个人在教育起点上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使社会中下层不会因为家庭出生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因为起点的公平对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社会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缺乏或很少有流动性,个人通过教育不能向社会的中上层流动,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很严重。相反,如果社会各阶层之间开放性强,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攀升,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有助于缩小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因此,给每一个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渠道。
(二)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使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入是有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仍然很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政府应该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投入上要更多的倾向于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三)扶持弱势群体,逐步实现教育过程公平。科尔曼指出“完全的教育机会均等只有当全部差别性校外影响消失时才能实现,由于差别性校外影响的存在,教育机会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9]当前社会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明显,不同社会资源的孩子享有的教育资源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相同智力水平的孩子由于所处阶层的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基于出生背景决定的教育过程不平等是不公平的。政府应基于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从补偿教育的教育,尽可能使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把这些阶层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立足点,对其进行利益补偿。只有多关注弱势群体,实行补偿教育,才能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以先赋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逐渐被以后致地位为主的分层模式所取代,教育在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促使人们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对于消除社会分层复杂化对教育公平的消极影响是有帮助的。分层标准的多元化和人格化使社会成员的权力、收入、声望越来越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受教育程度和努力程度,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更加开放、合理。教育和个人社会地位的紧密联系,反映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更趋于理性和良性发展,社会分层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也只有在合理的分层条件上才有意义,它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的公平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鞍刚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
[2]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辽宁教育出版社
[5]王伟宜,谢作栩.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江苏高教
[6]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7]董泽芳,教育社会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张文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曾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