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胡适的容忍论(之一)(1)(2)

2014-12-09 01:38
导读:二 胡适容忍思想的形成深受母亲的影响。胡适认为母亲“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并强调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受数不清的苦恼、倾轧、压迫和不平,因而容
       二

    胡适容忍思想的形成深受母亲的影响。胡适认为母亲“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并强调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受数不清的苦恼、倾轧、压迫和不平,因而容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胡适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时,深情地回忆到母亲,说:“我母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中国史书记载唐朝有个皇帝垂询张公仪那位家长,问他家以什么道理能九世同居而不分离拆散。那位老人家因过于衰迈,难以口述,请准用笔写出回答。他就写了一百个‘忍’字。中国道德家时常举出‘百忍’的故事为家庭生活最好的例子,但他们似乎没有一个曾觉察到许多苦恼、倾轧、压迫和不平,使容忍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事情。”(注:胡适:《我的信仰》,《胡适文集》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胡适的母亲对胡适最大的影响就是这种容忍的禀赋。这是形成胡适容忍精神的生活基础。
    胡适的父亲死时,母亲只有23岁。父亲死后,胡家破败,经济捉襟见肘,财务结算入不敷出,更添大哥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每年除夕,“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年青的寡妇面对这种困扰总是容忍,帮着比她大的大儿子应付,“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种应付经济开销的紧张和债主的逼索,还不是胡适母亲最痛苦、难堪的事,最不堪的是婆媳矛盾。少年胡适最怕大嫂们的脸色。“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胡适的母亲面对这种内外困苦,从不迁怒于人,总是默默承受,“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注:胡适:《四十自述》,《新月》第3卷第3号。)母亲这种宽恕别人的至性至诚的品性,深深地铭刻在胡适的心里,极深极重地影响了胡适。“儿子和母亲之间的联结和关系是今后一切关系的基础。一个男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也就是他既有和将有的一切关系都牵连着他和母亲的这种联结。”(注:[美]保罗·奥尔森:《母亲与儿子》,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母亲温厚忍让性情,形成胡适容忍的品性基础。胡适曾感慨地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注:胡适:《四十自述》,《新月》第3卷第3号。)胡适之所以能“宽恕人,体谅人”,全是母亲苦心的言传身教。母亲待人处事的容忍成了胡适楷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胡适还善于从书中吸取心得,受益于教育,容忍精神更添上儒家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这使胡适不但在行动上践行容忍,而且能从理论倡导容忍。胡适曾说:“我至今还记得我做小孩子时代读的朱子《小学》里面记载的几个可爱的人物,如汲黯、陶渊明之流。朱子记陶渊明,只记他做县令时送一个长工给他儿子,附去一封家信,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寥寥九个字的家书,印在脑子里,也颇有很深刻的效力,使我三十年来不敢轻用一句暴戾的辞气对待那帮我做事的人。”(注:胡适:《领袖人才的来源》,1932年8月7日《独立评论》第12号。)这是儒家思想影响胡适容忍精神的经典描述。留美后,胡适不但接受了自由主义,而且受基督教的影响。胡适在1914年10月5日的留学日记中就写道:“在大学礼拜堂听讲经,其人引《新约》一节,以示耶稣容忍异己之教之精神”(注:《胡适日记全编》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4、515—516页。)。这是胡适初次接受基督教容忍精神的自述。仅过一个月,胡适进一步具体地比较了东方人的“容忍迁就”与西方人的“各行其是”。胡适指出:东方人对父母“容忍迁就,甘心为爱我者而屈可也”。“其容忍也,出于体恤爱我者之心理,故曰‘为人的容忍’。”西方人持“‘不容忍’之说”。认为“凡百责任,以对一己之责任为最先。对一己不可不诚。吾所谓是,则是之,则笃信而力行之,不可为人屈”。胡适并指出这种不容忍的“根据,亦并非自私之心,实亦为人者也。盖人类进化,全赖个人之自荩。思想之进化,则有独立思想者之功也。政治之进化,则维新革命者之功也”。胡适最后表明自己的取向:“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注:《胡适日记全编》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4、515—516页。)。这种思想取向,奠定了其自由思想中的容忍必定含有忍让和抗争的内涵。胡适对基督教精神的接受,更使容忍在忍让的基础上注入爱,更为深刻和全面地认识容忍,突出容忍是一种爱,一种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胡适在给韦莲司的信中就说:“容忍是对他所爱的人或爱他的人的一种体贴或尊重。要是我们在突然之间摧毁对我们来说已经死亡,而对他们来说却极为重要的神圣事物,这对他们是个大痛苦。在观念上,我们年轻并富有创造的能力,但是他们已经过了人生之中成形的时期,所以他们已无法接受我们的新偶像来取代他们的旧偶像。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本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容忍他们的信仰和观念。[但这样的容忍]以不至于造成对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有害为限度。这不是懦弱,也不是伪善,而是利他的,是爱。”(注:胡适:《致韦莲司》,周质平编译:《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胡适强调要本着自由思想容忍别人的信仰和观念,容忍反对派,宽待一切人,一生始终坚守容忍的自由思想,善待生活中的人或事。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胡适一生坚持自由思想,坚守学术研究,认真治学,清白做人,宽容待人。以“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于有疑处不疑”(注:胡适:《致白薇(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页。)作为个人的信仰。在胡适看来,人与人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杜绝相互猜疑,所以对人总是襟怀坦白,真诚相见,从不胡乱猜测别人,总是抱着善良的愿望和动机去看待人世间的事物。在学问、处事和待人接物上极为宽容,顾及一言一行的社会后果。夏志清就认为:“胡适是‘当代第一人’,一方面因为‘他的为人处世,真是内圣外王地承继了孔孟价值的最高标准’”(注:[美]夏志清:《〈胡适杂忆〉序》,唐德刚著《胡适杂忆〈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为人处事极为宽恕。
    在新文化运动中,林琴南站在时代潮流的对立面,成为反对派的急先锋。1919年间,林琴南不仅致信蔡元培,责骂新思潮,还接二连三地借小说、杂感、评论等形式丑化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甚至想借助北洋军阀的暴力残害胡适等人,遏止新思潮新思想的传播。1928年,《京报》的《饮虹周刊》第六期刊登了园丁的一篇影射小说《燃犀》,该文中的人物有胡适“和蔡孑民、林琴南等。何识时即胡适之,凌近兰即林琴南,来河清即蔡鹤庼,即蔡孑民先生”。《京报》的编辑主任将小说转给胡适。胡适看后致信主任:“林琴南并不曾有在路上拾起红女鞋的事。我们可以不赞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当诬蔑他的人格。”(注: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卷,第63页;第3卷,第655页;第5卷,第352—353页。)它突出表现了胡适的容忍精神:“我们可以不赞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当诬蔑他的人格”。承认每个人的尊严,充分尊重别人,这是胡适终身不渝的为人处事准则。胡适临终之年,更加客观评说林琴南。1962年2月7日,毛子水来看胡适,称赞胡适1910年作的《康南耳传》的文字已很清楚明白。对此胡适谦逊地说:“我那时还写古文,现在看起来那个调子觉得有点难为情。那时叙事文受了林琴南的影响,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我总看了上百部。”(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97页。)胡适勇于承认自己受益敌人,闪耀容忍精神,令人敬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胡适的容忍还表现为宽容别人对自己的不敬。梁启超对胡适暴有大名很有点不以为然,因而对胡适不时流露出争胜的心态。1921年,梁启超曾邀请胡适为《墨经校释》作序,但又不认同胡适的观点,因此该书出版时把胡适的序放在卷后,反将自己的答书置于卷首。中国的传统文人绝无法忍受此事,认为是一种侮辱,但胡适对此并不计较,只觉得“可笑”。“梁任公的《墨经校释》出来了。他把我的序放在书末,却把他答我的序的书稿放在前面,未免太可笑了”(注: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卷,第63页;第3卷,第655页;第5卷,第352—353页。)。对文人相轻的所谓冒犯,胡适以一种极为宽容的态度微笑对待。1929年1月20日,梁启超大殓之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任公为人最和蔼可爱,全无诚府,一团孩子气。人们说他是阴谋家,真是恰得其反。
    他对我虽有时稍露一点点争胜之意,——如民八之作白话文,如在北大公开讲演批评我的《哲学史》,如请我作《〈墨经校释〉序》,而移作后序,把他的答书登在卷首而不登我的答书,——但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注: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5卷,第63页;第3卷,第655页;第5卷,第352—353页。)。
    中国人强调盖棺论定。胡适虽然知道梁启超对他“有时稍露一点点争胜之意”,并常常有大不恭,而且在思想和学术上也存在许多分歧,却从不和梁启超争胜和计较,反而欣赏梁启超这种“全无掩饰”的率直品性,始终真诚地尊敬梁启超,并在盖棺论定上给予二个“可爱”的高度评价。
    在现代中国思想界,胡适和鲁迅都是经常遭人骂的人。但如何对待骂自己的人,胡适和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鲁迅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一个都不宽恕”,表现极端,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报复自己的敌人。鲁迅在遗嘱中写道: 中国大学排名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注:鲁迅:《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2页。)。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鲁迅临死前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这样一种愤怒的态度,决绝的话语,只有鲁迅才会有,是鲁迅激愤、孤苦个性的真实勾画。鲁迅凭《狂人日记》成名后,从不宽恕任何敌人,而且对一切怨敌反击之激烈,话语之辛辣,简直就是要置怨敌于死地而后快。怨敌就是求饶也绝不放过,一定要痛打“落水狗”,非要把怨敌骂得无地自容。鲁迅曾这样反击陈源:
    我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以半牙,以两牙还一牙,因为我是人,难于上帝似的铢两悉称。如果我没有做,那是我的无力,并非我大度,宽恕了加害于我的敌人。还有,有些下贱东西,每以秽物掷人,以为人必不屑较,一计较,倒是你自己失了人格。我可要照样的掷过去,要是他掷来(注:鲁迅:《学界的三魂·附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209页。)。   这是鲁迅强烈的报复心理自供。鲁迅对敌人不仅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且经常是“以两牙还一牙”,强调只要有报复的机会就绝不放过敌人。
    胡适的态度完全相反,完全以一种容忍的宽厚态度待人。胡适说:
    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们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如果有人说,吃胡适一块肉可以延寿一年半年,我也一定情愿自己割下来送给他,并且祝福他(注:胡适:《致杨杏佛(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11页。)。
    胡适的表白虽有些过誉,但确实是容忍的极好写照。胡适一生不怨恨任何人,虽然做不到“情愿自己割下”身上的肉给敌人吃,但确确实实是“很情愿挨骂”,并“替他们不安”。
    胡适与鲁迅缘《新青年》而相识,并曾一度极为亲密。鲁迅的日记有40多处记到与胡适交往的字样。胡适的日记也多次记载与鲁迅交往的片断(注:参见孙郁:《鲁迅与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56—60页。),并请鲁迅帮忙删改白话新诗。到20年代末,鲁迅已经与胡适决裂,并屡屡公开批评胡适,且极尽讽刺攻击。但胡适对鲁迅的种种言语未回一言,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的个人交谈,从不非议鲁迅,始终容忍鲁迅。陈源与苏雪林很替胡适抱不平。陈源指责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的盐谷温。鲁迅逝世后,苏雪林分别致信蔡元培、胡适,大肆攻击鲁迅,说他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胡适看到苏雪林的信极为反感,在回信中一则批评苏雪林“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二则竭力澄清鲁迅抄盐谷温书的谣传,“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并提出“凡论一人,总须持平”,要“为鲁迅洗刷明白”。胡适容忍的坦荡胸怀在信中显露无遗。胡适对苏雪林说: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胡适并不讳言“鲁迅狺狺攻击我们”,但强调鲁迅虽“攻击我们”,但是“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胡适极为宽忍,认为评价鲁迅应“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不能纠缠于个人恩怨。强调要从学理上认真讨论鲁迅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胡适的公允评说于今日都可以做为鲁迅研究的标尺。胡适对于鲁迅极为容忍,既不乱骂也不瞎捧,显示出胡适自由思想的光芒。在信中,胡适还特别强调: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学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最好由通伯先生写一篇短文,此是“gentleman[绅士]的臭架子”,值得摆的。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注:胡适:《致苏雪林(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339页。)。
    胡适并不因鲁迅反对他,嘲讽他就不容忍鲁迅,而是强调评价鲁迅“总须持平”,并突出“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充分肯定鲁迅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不仅如此,胡适还针对“鲁迅小说是抄袭盐谷温的”流言为鲁迅辩诬。胡适不仅高度肯定鲁迅,还尽力帮助鲁迅。鲁迅逝世后,《鲁迅全集》出版无望,许广平曾两次给胡适写信,希望胡适提供帮助。胡适“慨予俯允”,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促成《鲁迅全集》的出版(注:参见《许广平全集》第3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339页。)。胡适这种容忍的坦荡胸怀令人心生警悟,也令人钦佩。中国学术界如多一点这种容忍,也就没有此后几乎毁灭学术的互相出卖和无情的揭发斗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胡适一生坚守自由主义立场,奉行讲真话,讲实话,讲人品,讲文品,讲绅士风度,讲容忍,身体力行自由主义,抛弃党同伐异的极端偏狭的封建专制思想,用宽容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显示出鲜明的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主义精神,是胡适个人主义的真正体现(注:参见庄森:《胡适自由思想的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2期。)。哈耶克就这样说:“由基督教与古典哲学提供基本原则的个人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后逐渐成长和发展为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文明。这种个人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个人当作人来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范围内承认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无上的。纵然这个范围可能被限制得很狭隘;也就是相信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宽容或许是唯一还能保留这个原则完整意义的字眼儿,这个原则在那个时期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上升的状态,只是在近来才又趋低落,且将随极权主义国家的兴起而彻底消亡”(注:[英]弗里德利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2页。)。胡适正是基于这种自由思想,“把人当作人尊重”的精神,对朋友、敌人“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宽容地待人处事,竭力确立容忍为自由的根本精神,尊重人、宽容人,这是与极权国家对民众的控制严重对立。胡适自由思想的历史洞穿力令人敬佩。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民族国家想象与被叙述的性别(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