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容忍论(之一)(1)
2014-12-09 01:38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胡适的容忍论(之一)(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胡适的自由思想中容忍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内容提要】胡适的自由思想中容忍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胡适认为容忍既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是自由的根本。一个社会缺乏容忍,自由就不会有保障。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胡适极力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胡适还强调,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走向极权专制。胡适终身奉行容忍,在朋友中倡导互相容忍,反对各种不容忍。
【摘 要 题】现代人物研究
【关 键 词】自由主义/容忍/思想自由
【正 文】
胡适的自由思想体系架构中,容忍处于基本的地位。胡适认为容忍是自由思想的根本,社会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才能使人人都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胡适为此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的容忍品性既受母亲的禀赋影响,也汇融了道家思想和基督教的因素,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主精神和美德。胡适待人处事也以容忍为准则,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竭力反对一切不容忍。到了晚年,更加强调容忍,尤其是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认为无论是在宗教自由上,还是在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都十分重要,不容忍不但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造成社会悲剧,而且产生思想上的唯我主义,导致政治体制上的极权专制。
一
胡适的自由思想中,容忍是自由的根本。社会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胡适强调的容忍,乃是要求社会尊重每一个成员对个人的生活有自由尝试的权利,对信仰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对真理有怀疑的探讨权利,具有随时地发表负责任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容忍既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又是一种民主的权利,也是社会进步与民主的标志,是自由思想的最基本保证。因为人的思想高度个性化,人活的思想只依附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所以每一个人的思想在理论上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进行思想。即使是在极端的专制高压下,每个人也都可以在头脑中自由的思想,具有头脑思想的自由,虽然这种自由极为有限——因为存在于大脑中的思想只能说是思想的火花,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思想。思想要真正获得自由,必须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且物化传播。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能不但自由地大胆思想,而且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传播到社会上。而要达到这样的思想自由高度,社会就必须容忍。所以,胡适强调“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注: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大公报》1947年8月24日。)。20世纪20年代,胡适在致李书华等人的信中,就明确地提出自由的基本要素是容忍反对派,“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胡适说:“我要请你们认清一个民国的要素在于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你们只知道‘皇帝的名号不取消,就是中华民国没有完全成立’,而不知道皇帝的名号取消了,中华民国也未必就可算完全成立。……我并不主张王室的存在,也并不赞成复辟的活动,我只要求一点自由说话的权利。我说我良心上的话,我也不反对别人驳我。但十几日来,只见谩骂之声,诬蔑之话,只见一片不容忍的狭陋空气而已”(注:胡适:《致李书华、李宗侗(稿)》,《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8页。)。由此可知,在胡适的自由思想中,能不能宽容异己者有言论的自由,尊重异己者的信仰自由,这是区分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进步到现代民主制度的根本界限。一个不能“容忍对方的言论自由”的政体国体,肯定是封建专制的独裁政治,不配称为“民国”。民主自由的现代共和国每一个公民都有“自由说话的权利”,国家机器必定容忍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保证思想自由。在共和体制的社会,容忍是保障思想自由的客观条件,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中国大学排名
一个社会缺乏容忍的雅量,自由就得不到切实的保障。英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阿克顿就指出:“所谓自由意指这样一种自信,每个人在做他认为是自己的份内事时都将受到保护而不受权力、多数派、习俗和舆论的影响”,并特别强调,“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自由最可靠检验是看少数人享有多少安全”(注:[英]阿克顿:《自由史论》,第5页,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阿克顿突出真正的自由不但“不受权力、多数派、习俗和舆论的影响”,还要充分保证少数人的安全,强调容忍反对派是自由的根本要义。胡适曾把当代各国的政党分成两类,认为英美式的政党爱自由,提倡独立思想,是能容忍异党的政党。一党专政的政党则是独裁式的政党,绝对不会容忍异党。胡适说:“各位都看到报上说美国华莱士组织第三党竞选总统,比较左倾,反对他的人,拿鸡蛋番茄掷他,掷他的人给警察抓了送到法庭去,法官说这是不对的,华莱士有言论自由,要判他在监里坐或者罚他抄写纽约前锋论坛报几十年来作标语的一句名言一千篇,那个人想想还是愿意抄一千篇,这句话是:‘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相信,但我要拼命辩护你有权说这话。’这一句话多么伟大!假使这世界是自由与非自由之争的世界,我虽是老朽,我愿意接受自由的世界,如果一个是容忍一个是不容忍的世界,我要选择容忍的世界。”(注:胡适:《当前中国文化问题》,《自由进步》第1卷第10期。)由此可知,胡适容忍的精髓是允许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言说、自由表达各种思想的权利,对别人的话就是“一个字也不相信”,也要“拼命辩护”别人“有权说这话”。胡适还据此把“自由的世界”和“容忍的世界”等同了起来,认为没有自由的社会就是专制的世界。胡适还强调说:“所谓‘两个世界’的划分正在这自由与不自由,独立与不独立,容忍与不容忍的划分”(注:胡适:《两种根本不同的政党》,《申报》1947年7月6日。)。胡适认定“自由的世界”必定是自由、独立、容忍的世界,凸现出容忍的重要地位。在此后的一次广播演讲中,胡适更为突出地强调: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这几百年(特别是这一百年)演变出来的民主政治,虽然还不能说是完美无缺陷,确曾养成一种爱自由,容忍异己的文明社会。法国哲人伏尔泰说的最好:“你说的话,我一个字也不赞成。但是我要拼命力争你有说这话的权利。”这是多么有人味的容忍态度!自己要争自由,同时还得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便是容忍。自己不信神,要争取自己不信神的自由,但同时也得承认别人真心信神,当然有他信神的自由。如果一个无神论者一旦当权就要禁止一切人信神,那就同中古宗教残杀“异端”一样的不容忍了。宗教信仰如此,其他政治主张、经济理论、社会思想,也都应该如此(注:胡适:《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大公报》1947年8月24日。)。
胡适清楚“民主政治”并不“完美无缺陷”,但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养成一种爱自由,容忍异己的文明社会”。这个文明的社会人人争自由,但同时尊重别人的自由,“自己不信神,要争取自己不信神的自由,但同时也得承认别人真心信神”,不但“宗教信仰如此,其他政治主张、经济理论、社会思想,也都应该如此”,强调文明的现代社会必定容忍异己,尊重每一个人信仰自由,思想自由。
胡适不但强调容忍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因素,还把容忍看作自由的一个必备条件,是自由的最根本的保证。民主自由的社会的根本保障是人与人的相互容忍精神,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容忍。一个社会没有容忍,肯定也就没有自由可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适强调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为什么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呢?因为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可说了。至少在现代,自由的保障全都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无论是东风压了西风,是西风压了东风,都是不容忍,都是摧残自由。多数人若不能容忍少数人的思想信仰,少数人当然不会有思想信仰的自由,反过来说,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注:胡适:《自由主义》,《世界日报》1948年9月5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胡适强调“自由的保障全都靠一种互相容忍的精神”。社会如果缺乏容忍,“无论是东风压了西风,是西风压了东风,都是不容忍,都是摧残自由”。自由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因此争取自由必须文明,其过程一定要容忍,遵循一定的秩序和平渐进,切不可过激,只有采用文明、和平的手段才能争取到真正的自由。暴力带来的必定是专制。胡适深感中国社会缺少容忍,所以突出强调:“我总以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由更根本。我们也可以说,容忍是自由的根本。”(注:胡适:《容忍与自由》,1959年12月《自由中国》第21卷第11期。)在胡适看来,“社会上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所以,在胡适的自由思想体系中,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这是胡适自由思想的根本。
胡适认为容忍并不是只一味宽恕和退让,还包含有抗争:反抗一切不容忍的言行。自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争取自由是个人、社会的进步。但在人类争取自由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常常发生摧残、杀戮、清除异己这种扼杀自由的野蛮行为呢?胡适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类喜同恶异,不喜欢与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的习惯造成。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是不容忍而造成的冷酷、摧残、专横,为了铲除冷酷、专制,每个人都有责任并为之斗争,创造互相容忍的自由、民主的社会。胡适说:
这种生活是要靠奋斗的。要避世的独善主义是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的,故不必奋斗。这种“淑世”的新生活,到处翻出不中听的事实,到处提出不中听的问题,自然是很讨人厌的,是一定要招起反对的。反对就是兴趣的表示,就是注意的表示。我们对于反对的旧势力,应该作正当的奋斗,不可退缩。我们的方针是:奋斗的结果,要使社会的旧势力不能不让我们;切不可先就偃旗息鼓退出现社会去,把这个社会双手让给旧势力。换句话说,应该使旧社会变成新社会,使旧村变为新村,使旧生活变为新生活(注: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时事新报》1920年1月15日。)。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胡适认为容忍并不是“与人无忤,与世无争”,因为自由容忍的新社会、新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生活是要靠奋斗的”。为了建设自由、容忍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过上自由、容忍的新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奋斗,粉碎落后的旧势力,“使旧社会变成新社会”,“使旧生活变为新生活”。胡适还强调这种奋斗必须是“正当的”,不能采用激烈的手段,而是在特定的秩序里和平渐进地争取。
胡适所说的奋斗并不是去反抗斗争,而是去努力地进行和平的宣传,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争取一点一滴的进步。继1920年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中提出新“生活要靠奋斗”后,胡适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并突出强调“奋斗”不能采用“武力统一”,而是“用光明磊落的态度,诚恳的言论”,“继续不断的宣传”,使“今日少数人的信仰逐渐变成将来大多数人的信仰”。胡适同时反复强调对这种“作战”要有容忍的态度,“能尊重对方的人格”。胡适说:
我们所谓“奋斗”,并不是像林宰平先生形容的“摩哈默得式”的武力统一;只是用光明磊落的态度,诚恳的言论,宣传我们的“新信仰”,继续不断的宣传,要使今日少数人的信仰逐渐变成将来大多数人的信仰。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作战”,因为新信仰总免不了和旧信仰冲突的事;但我们总希望作战的人都能尊重对方的人格,都能承认那些和我们信仰不同的人不一定都是笨人与坏人,都能在作战之中保持一种“容忍”(Toleration)的态度;我们总希望那些反对我们的新信仰的人,也能用“容忍”的态度来对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考察我们的信仰。我们要认清:我们的真正敌人不是对方;我们的真正敌人是“成见”,是“不思想”。我们向旧思想和旧信仰作战,其实只是很诚恳地请求旧思想和旧信仰势力之下的朋友们起来向“成见”和“不思想”作战。凡是肯用思想来考察他的成见的人,都是我们的同盟(注: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科学与人生观》,亚东图书馆1923年版,第6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这是胡适对容忍与斗争的经典阐述。胡适提倡容忍,也不反对“奋斗”,但坚守自由主义立场,希望不同信仰的人、政治集团在宣传自己的信仰并为实现信仰而“奋斗”的“作战之中保持一种‘容忍’的态度”。胡适还指出,不去反抗而必须容忍,是基于这两个因素:第一,新思想、新信仰的“真正敌人”“不一定都是笨人与坏人”,因而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新思想、新信仰的“真正敌人是‘成见’,是‘不思想’”,所以,不论是持新信仰,还是守旧信仰的人都不要有仇恨,任何人都不能心存报复,谋划秋后算帐。这是容忍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凡是肯用思想来考察他的成见的人,都是我们的同盟!”这是容忍的第二个要素。胡适强调,即使原来已经用思想考察过“我们的‘新信仰’的人,也不见得肯定就会得出与我们完全相同的结论,但他们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权利,我们必须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们,必须敬重这种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忠诚。我们虽不同意这些朋友的观点,反对这些朋友的信仰,但也只能“是很诚恳地请求旧思想和旧信仰势力之下的朋友们起来向‘成见’和‘不思想’作战”。这是走向自由的极重要的因素。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