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曹禺名剧在韩国的演出与研究(1)(2)

2014-12-11 01:15
导读:川剧《金子》在汉城、水原两大城市演出时,韩国电视台、KBS、SBS、MBS电视台对沈铁梅和仇虎扮演者赵勇做了特别专访报道。韩国的主要报刊对《金子》的
    川剧《金子》在汉城、水原两大城市演出时,韩国电视台、KBS、SBS、MBS电视台对沈铁梅和仇虎扮演者赵勇做了特别专访报道。韩国的主要报刊对《金子》的演出也作了大量的报道,并刊登了人物剧照。在韩国演艺界,韩国著名戏剧家、国际剧协主席金正钰先生等对《金子》的评价甚高,称“《金子》的剧本和演员及整个舞台呈现,都是第一流的。整个演出既有现代意识,又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中国戏剧的文化魅力和表现传统与现代理念之经典作品”[4]83。
    中国戏剧表演团体第一次在韩国演出曹禺剧作,获得成功,充分显示了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展示了两国人民艺术交流的美好前景。
    二
    从1946年至1988年近半个世纪以来,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不但推动了韩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曹禺名剧的翻译和研究。
    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韩文译本有三种:第一种是1946年2月由宣文社(金光洲译)出版的单行本;第二种是金钟铉译本,1989年由中央日报社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全集》(共20册)之一种,这个译本删去了原作之《序幕》和尾声;第三种是韩相德译本,1996年6月由韩国文化社出版。韩相德的《雷雨》是与《日出》、《原野》一起同时成套出版,这对于曹禺戏剧在韩国的演出与研究具有更大的意义。除此之外,《日出》、《蜕变》曾被金光洲翻译后演出了,但是未曾出版。
    与演出和翻译相比,曹禺剧作的研究在韩国比较滞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才真正开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原因。韩国进入20世纪以后,虽有梁建植、金光洲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介绍中国戏剧,但由于经过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战争以及意识形态的隔阂,直到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中间隔绝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二是同一些韩国知识分子对戏剧研究重视不够有关。正如韩国著名学者吴秀卿先生所指出的:“尤其韩国的知识分子从朝鲜时代以来一直采取道学家的保守观点,对戏曲(包括话剧——笔者注)小说等俗文学保持排斥贬低的态度,因此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人员还很稀少。”[5]8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97年为止,在韩国发表的有关曹禺剧作研究的论文共有七篇。其中最早的是1981年池荣在教授的《剧作家曹禺小考》,另外六篇都是硕士学位论文或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它们是:《曹禺初期戏剧研究》 (赵炳一,1987年)、《曹禺的<雷雨>研究》(金成童,1988年)、《曹禺的<雷雨>研究》(金汉成,1990年)、《曹禺的<日出>研究》(李美卿,1990年)、《曹禺剧作在韩国》(韩相德,1993年)、《试论曹禺的家族文化意识》(赵俊熙,1997年)。这六篇论文,分别从生平研究、文本研究、演出研究、综合研究等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曹禺剧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曹禺初期戏剧研究》在分析曹禺剧作主题时,探讨了作品主题与作家世界观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作品的批判形式多样,而且评价作品的方法也不少。所以研究评价作品可以具有不同的出发点,或是采用别的角度。”[5]81
    有关文本的专题研究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鲜明观点。李美卿着重剖析《日出》的主题思想、文学的成就和局限性。在主题思想分析上,她认为《日出》作品主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体现“损不足以奉有余”可能集约的经济侧面;二是以卖淫制度暴露黑暗社会。这些问题的提出,紧密地构成登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多样的极限对立和冲突形式。她还提出,作品的成功原因就在于“对立人物之间的复杂的联系”,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揭露 20世纪30年代特有的卖淫势力与个性解放潮流的矛盾,而且揭示出恶势力的必然灭亡。她指出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两种:社会的冲突和个人的冲突,社会的冲突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同下层社会的人物之冲突;个人的冲突是陈白露的内心冲突,是陈白露和方达生、金八和潘月亭、潘月亭和李石清的冲突。特别是陈白露和方达生的冲突,深刻地反映出伦理的价值观和金钱、爱情观念的冲突。李美卿把《日出》的艺术成就概括为六个方面:1.舞台和演出方面的特色;2.语言的洗练美; 3.诗意的抒情;4.喜剧的色彩;5.现实主义的成果;6.对女性问题的关心。这些都是颇有见地的。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金汉城、金成童两位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雷雨》一剧进行分析。金汉成的《曹禺的<雷雨>研究》着重论述了《雷雨》的创作背景。他把《雷雨》的创作背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环境的影响。《雷雨》产生于中国话剧的发展和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动的背景下,所以作品反映了劳工运动的发展、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和女性解放的启蒙思想潮流。二是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在不少的地方,可以发现与古希腊戏剧技巧和手法的相似之点,换言之,曹禺借鉴了希腊古典剧的宿命、形式和情势,特别是《雷雨》善于吸收回溯、发现的逆行剧作构成法。三是受自然主义的影响。曹禺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同时还有浓厚的自然主义特色。他认为,《雷雨》的中心思想是宿命论和反封建思想。这个作品构成以反封建思想为本质的主题,以宿命论为次要的主题。
    金成童的《曹禺的<雷雨>研究》则着重论述了《雷雨》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的典型性。他指出,《雷雨》在国内外受到好评,它体现了中国话剧的新水平,其原因基于作品自身的优秀性质。此外,它写得符合当时的时代真实、符合读者和观众的感受性的内容等。他认为“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是《雷雨》创作的基本倾向,而且,“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国思想”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两个精神及思想的基础是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曹禺剧作在韩国》一文是韩国学者韩相德在 1993年武汉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他初步介绍和论述了曹禺剧作在韩国演出和研究的情况。《试论曹禺的家族文化意识》一文,是赵俊熙先生参加在石家庄举行的曹禺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他的这篇论文则从曹禺的家庭文化意识这一独特的视角,指出曹禺剧作是作家敏锐地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关注人的生命的精神结晶,揭示了曹禺剧作具有多义性和浑融性的特点。他认为曹禺的剧作精神内涵十分丰富。这篇论文观点新颖,颇有理论深度,显示了年轻的韩国曹禺研究学者思想敏锐、视野开阔的勃勃生机。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迄今为止,韩相德先生是韩国曹禺研究领域成就最高的学者,他不但是当代韩国著名的曹禺剧作翻译家,而且是韩国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曹禺的第一人。韩相德1993年曾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做过访问学者,1994-1997年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为了研究曹禺,他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采访。
    韩相德在韩国曹禺研究领域的一个贡献是把曹禺著名的早期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译成韩国文字并出版。由韩国文化社于1996年6月出版的《雷雨》,根据的是曹禺1936年也是最早出版的《雷雨》版,包括序幕和尾声,这一完整的《雷雨》译本,对于韩国学者和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雷雨》的主题和曹禺的创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部曲剧作译本作为系列一次性问世,这在韩国曹禺研究史上也是空前的。他的又一个贡献是撰写了长达15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曹禺三部曲研究》,这是韩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曹禺研究专著,1997年4月20日,在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陆耀东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稿。
    为了完成这篇博士论文,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编剧理论、话剧史和曹禺研究专著。他不仅关注书面文献,也重视活的知识,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戏剧观摩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1993年11月,他亲自拜访了曹禺先生。1996年寒假期间,韩相德曾两次来上海采访,在笔者的帮助下访问了上海戏剧学院曾经导演过《雷雨》的徐企平教授,并在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资料室查阅了大量曹禺研究的资料,并观摩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演出的曹禺剧作的片断。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韩相德的《曹禺三部曲研究》独立思考,富于创见。全文以曹禺早期三部曲为重点,同时又涉及曹禺的生平、创作道路、戏剧观、文学地位等问题,点面结合,是一个相当全面、系统地论述曹禺剧作的专著。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尤有特色:
    1.对曹禺早期三部曲进行微观的、具体的艺术分析,在遇到学术观点上有分歧的问题,坚持自己的主见。例如对《雷雨》中周萍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众说纷纭,连剧作者曹禺自己前后的说法也常常自相矛盾。韩相德确立了一条学术论述原则:根据作品的客观内容把握它的本质,“作者对作品与人物的见解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代替作品与艺术形象本身。由于思想的发展,随着不同的时期的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作品的客观效果可能与作家的主观意图并不一致,也有可能作品客观内容与作者对作品的解释不一样。再说,现在的解释有可能不符合创作时的作品和人物性格的实际。”[6]依据这样的科学的客观的分析,作者对周萍就作出比较中肯的论述,弥补了一些论者的明显偏颇。
    2.着重阐述曹禺的重视观众的戏剧观念。曹禺的戏剧观涉及方面很多,韩相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着重论述了曹禺强烈的观众意识,并揭示了它的重要意义:曹禺有相当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深深地了解中国观众的普通的审美意识和情绪,注意普通观众的接受,并在技巧上加强话剧的可接受性,戏剧冲突场面安排、舞台布置和表演方法等等,都作了巧妙安排或提示[6]。强调在他的戏剧观中,观众始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的戏剧观分析,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3.将曹禺置于中国话剧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中,充分肯定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做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韩相德在专著中指出,曹禺在他的三部曲中塑造出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尖锐的、紧张的戏剧冲突,悬念的布置与高潮的调控,对中国传统的悲剧观念的突破等,第一次创作了成熟的大型多幕剧,改变了此前中国仅有篇幅不长的多幕剧以及独幕剧的情况。韩相德的《曹禺三部曲研究》作为韩国曹禺研究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曹禺剧作成就的专著,它也是中韩两国曹禺研究学者友谊的结晶和象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注释:
    ①参见[韩]韩相德1993年在武汉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曹禺剧作在韩国》。

【参考文献】
    [1] 吕厚基.韩国戏剧现状[J].中国戏剧,2002(5):61.
    [2] 《雷雨》演出简章[K].1988-10-16.武汉:武汉大学文学院,1997.
    [3] 田本相,张靖.曹禺年谱[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74.
    [4] 李萍.川剧《金子》在韩国深受欢迎[J].中国戏剧,2002(8):43.
    [5] 吴秀卿.从文本问题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本质回归 [J].戏剧艺术,2003(01):81.
    [6] 韩相德.曹禺三部曲研究(博士论文)[D].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当代文艺思潮与人学精神(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