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寄托和对天地万物的观察思考,自古就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篇即写道: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这大概是论述文学与天地自然的紧密联系最精美绝伦的文字。在鲁枢元先生的《心中的旷野》一书中,很多篇什和插图都在表达着人类道法自然的朴素真理。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类必须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智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
康德说过,在大自然的崇高表象中内心感到激动,而在对大自然的美的审美判断中内心是处于平静的静观之中。在苏州木渎镇明月寺大殿上的“风调雨顺”图案上,鲁枢元先生看到了我国先民对气象、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的关注,对“天地大美,四时明法”的敬畏和顺遂,以及乐天知命的达观。在开封大相国寺内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前,感到了对人类感官功能日益单调化和粗鄙化的担忧。在韩国庆州的“无说殿”前看到了《道德经》中“大音希声”的影响,在喧嚣嘈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看破语言的空洞和泡沫,寻觅寂静的心灵空间,是鲁枢元先生反思现代文明的局限的独特切入点。在乡村土路上缓慢行走的马车和牛车的朴拙景观中,鲁枢元先生看到了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的变迁给环境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影响。谢有顺说,文学是让人学会生活得缓慢的学问。鲁枢元先生在渐行渐远的乡村风物中深情地一瞥,寄托了自己对农业文明的遐思和依恋,以及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高歌猛进的经济社会的理性批判。在苏州西郊光福山下捡到的一块石头上,鲁枢元先生看到了惟妙惟肖的隶书“福”字,那是冥冥之中上苍对人类的祝福。在遥远的俄罗斯,鲁枢元先生拜访了人道主义的先行者托尔斯泰的简朴的墓地,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对生命的达观和超脱的理解和领悟。
总之,《心中的旷野》中的许多篇幅皆是在师法天地自然万物的同时寄托自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希冀——那是远离世俗尘嚣、人与自然高度和谐、众生平等友好相处的世界。 诗意栖居 精神返乡
鲁枢元先生在《心中的旷野》中表达了自己对“诗意栖居”的强烈渴望,我相信,在辗转迁徙于数所高等学府的历年跋涉途中,鲁枢元先生肯定看破了现代大学制度和学术评价体制对人的心灵、性灵和诗意的斫伐和伤害,终日在大量表格的填写、大量会议的出席和迎来送往的学术应酬中疲惫和麻木着自己的灵魂,学院派知识分子几乎丧失了本应天马行空、潇洒不羁的个性。可是,鲁枢元先生由于自己的专业志趣所致,他还是固执地保持了对诗意的由衷热爱和对乡土、亲情、友情、童年的深情回眸。这样的反观和追忆是鲁枢元先生借以审视现实的一面镜子。
鲁枢元先生从小生活在古色古香的开封,那是黄河文明哺育的一片沃土,有着《清明上河图》上流传久远的风情和民俗。在开封古城的城墙、戏台、汴河、小巷所构筑的氛围中,鲁枢元先生度过了欢乐无忧的童年,那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记录着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游戏、读书、思考、幻想的真实履历,让我仿佛听到了他的书声琅琅,看到了他在自由呼吸知识的身影。鲁枢元先生的父母的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善良朴实、耿直勤勉的老人对他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最让人感动的是那张在外婆故居旧址的照片,穿越岁月漫长的隧道,他肯定在思念慈祥的外婆的音容笑貌。
作为一位近些年蜚声学界的著名学者,鲁枢元先生的随笔中也有多处写到了他对徐中玉、钱谷融、王元化、王蒙等师长的尊敬和感恩,我们看到了人格的魅力和知识、智慧的火种薪火相传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感人肺腑的画面。鲁枢元先生与同龄的学界友人夏中义、南帆、陈剑晖、陈丹晨、王鸿生和作家张炜、韩少功、冯骥才、邓刚等等在一起切磋琢磨、相互启迪的照片显示了他活跃的文学批评家的热情和活力,他甚至还和自己的研究生一起沿着黄河考察生态现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境保护者的行列。
对故乡、长者、师友、亲朋、童年的深刻记忆,使得鲁枢元先生拥有自己丰富美好的精神底色,无论置身何处,他都能随遇而安,心气平和,宠辱不惊。鲁枢元先生那一代学者,历经历次政治运动,饱经“文革”的磨难,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验和宝贵的感性记忆。他们历经沧桑,仍然拥有一颗激情、单纯、朴素的心灵,在文章中处处体现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行思结合的知识分子理性和实践精神、实证主义的行动勇气。这是对年轻学人的重要教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